词条 | 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诰文告。皇帝训诫勉励臣民的告示称诰。《周礼·秋官司寇》: “一曰誓,用之于军旅; 二曰诰,用之于会同;三曰禁,用诸田役; 四曰纠,用诸国中; 五曰宪,用诸都鄙。” 《资治通鉴·唐纪》: “玄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上皇自称曰朕,命曰诰。” 诰中国古代君王发布的命令、文告的一种形式,也是法律的一种形式。《说文》: “诰,告也。”《尔雅·释言》: “谨也”疏曰: “以六义谕众谓之诰,《尚书》诰、誓之类是也。”《周礼·秋官·士师》注: “诰,用之于会同。”是关于施政的训令。《尚书》中有《汤诰》、《大诰》、《康诰》、《酒诰》、《召诰》等。这些诰,有的是军旅出征前的动员令; 有的是诰诫之言,具有规范性作用。尤其是诰文中所禁止的、所谴责的内容,就是法禁的范围。秦、汉以后,帝王地位日尊。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初作诰”。从此,诰成为帝王专用的文告形式。宋代以诰命官。明太祖朱元璋颁行《大诰》,共分《大诰前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与《大诰武臣》四部分,其条目皆属“峻令”性质,用刑远比《大明律》苛酷,在洪武年间其效力远高于律令。朱元璋死后,遂置之不用。 诰文体名,属诏令类。诰的本义就是 “告”,是对臣民训诫劝勉的文告。其起源甚早,《尚书》即有 《汤诰》、《大诰》、《康诰》、《酒诰》诸篇,君臣上下均可使用。秦废古制,只称制、诏。汉武帝元狩六年初作诰,但不用来任命官吏。唐称制不称诰。宋代以后,开始用诰任命庶官。凡追赠大臣、贬谪有罪、赠封其祖父妻室,不宣于朝廷者,皆用诰。明代命官用诰敕。京官满一考,及外官满一考而以最有名者,皆授予 “诰敕”。清代帝王赠封臣僚称诰命。如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秦以后,诰仅限于皇帝使用。 诰科举考试内容之一。诰是皇帝专用于告诫臣工或任命和封赠官员的命令文书之一。有专门机构负责起草。自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起,始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项内容,以培养考生的公文写作能力。明代更明确规定,在乡试、会试的第二场,都要以诰作为考题之一。清初承明制,至康熙二年(1663),科举一度停试诰。七年,又恢复旧制。此后,诰作为考试命题时设时废。但诰题往往易于沿袭故套,不能考察出考生真正的学问,故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后,乡试、会试中都取消了这项考试内容。 诰文体名。许慎《说文解字》:“诰,告也。”乃古代君王训诫、劝勉臣民之文辞。始于商周,《尚书》中载有《汤诰》、《大诰》、《康诰》等,用以喻众。徐师曾《文体明辨》:“诰者,诰也,告上曰告,发下曰诰。”秦时只称制诏,汉武帝元狩六年始复作之,然亦不以命官。唐代帝王之言亦不称诰,至宋,始以命庶官,而追赠大臣、贬谪有罪、赠封其祖父妻室,凡不宣于廷者,皆用诰。故诰体盛行于宋。诰之行文,或骈,或散,无严格限制。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