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读史方舆纪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57 读史方舆纪要

地理著作。明末清初顾祖禹著。130卷,成书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前。主要叙历代州域形势,明末清初14省,叙述府州县疆域沿革、山川、关隘、古迹等;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山川险要、战守利害。末有《川渎异同》6卷、《分野》1卷。是研究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的重要参考资料。

读史方舆纪要dushi fangyu jiyao

清代地理名著。顾祖禹编著。一百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约在1692年前成书。顾祖禹,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字景范,江苏无锡人,生于常熟,故自署为常熟人。后又徙居无锡城东之宛溪,学者称为宛溪先生。少承家学,熟谙经史,好远游。值明代覆灭,感到 “四海陆沉,九州沸腾”,乃怀悲愤之心,隐居著作,从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直到临终前,历三十余年,撰成《读史方舆纪要》一书,内容以明末清初行政区划为主,叙述各府、州、县的疆域、沿革、山川险隘、关塞攻守等,是研究我国历史地理和战守形势军事史的重要文献。有人认为他写此书的目的,是为反抗清朝统治的军事行动作参考。在其著作中,反映了人的能动性和地理条件关系的辩证思想,例如,他说即使有“金城汤池”之固,“不得其人以守之”,还不如“培𪤁之丘,泛滥之水”;得其人,就是“枯木朽株,皆可以为敌难。”

读史方舆纪要

全国总志。清顾祖禹(1631—1692)撰。一百三十卷。祖禹字景范,自号宛溪子,人称宛溪先生,江苏无锡廊下人。聪敏好学,尤功地理。受父嘱考历代著述, “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至二十九岁(1659)以复明意愿始撰是书,前后历经三十余年,凡二百八十余万字。按明末行政区划叙述历史地理沿革,详记史实。分四大部分:一为历代州域形势,按历史顺序记唐虞三代、春秋战国、以迄元明各朝方国、州、郡、府、县等政治区划和历史沿革。二为南北直隶十三省,分省载叙各省、州、县、山、川、关、卫的位置和源委。每省卷首冠以总序,论其历史要点。每卷论述,自选纲目,自作注释。逐县记载境内主要山川、关隘、桥、驿及城镇等。附记历史上废县及要地关隘。三为川渎。采录历代地理书中对于山川、江河的记载, “以川渎异同,昭九州之脉络”。四为天文、分野,列历代史志有关各地星宿分野之说。附录《舆图要览》四卷,自京师至各省,以及边疆漕运、海运、朝鲜、安南、沙漠和海夷等。均以图和表详载之。该书对我国历代都邑形势、山川险要、战守事迹、河渠水利等皆能贯通古今,详细论述。其体制,历代州域篇,以朝代为经,以地理为纬;京省形势篇,则以地理为经,以朝代为纬,纵横交用,是一部规模宏伟壮丽的历史地理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尤以军事地理见长于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记述最详。另对河渠、食货、屯田、马政等变化,交通变迁、城市兴衰,漕运增减,以及各省区农业均为详载,对我国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研究也有重要价值。作者治学谨严,取材丰富,考证精审,超过前人同类著作。收录地名即达三万条以上,堪称中国历史地理重要工具书。有嘉庆十六年(1811)四川龙万育之敷文阁刻本,光绪二十五年(1899)上海铅印本, 《万有文库》本,1955年中华书局重印本。杨济安、杨忆坪《顾祖禹和<读史方舆纪要>》(《文史知识》1982、3)可资参考。

读史方舆纪要

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名著。一百三十卷。明末清初顾祖禹撰。顾祖禹(1631—1692),字瑞五,号景范。江苏无锡人。因生于常熟,自署常熟人。后迁居无锡城东宛溪,又被称为宛溪先生。地理学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地理学。从二十九岁起至五十岁,孜孜不倦地努力于著述此书。清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起兵时,他入闽投效耿精忠,参加反清复明的军事斗争。后一度应约参与《大清一统志》编修,但毅然拒绝出仕。他秉承父亲顾柔谦的遗命,为了对反清复明的大业有所助益,用毕生精力,“远追《禹贡》、《职方》之纪,近考春秋历代之文,旁及裨官野乘之说,参订百家之志”(《读史方舆纪要》总序一),完成这部二百八十余万字的巨著。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至卷九写历代州域形势,卷十至卷二十九写直隶、江南,卷三十至卷四十五写山东、山西,卷四十六至卷一百二十三,写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省。最后七卷,则包括川渎异同、分野。全书结构严整明晰,参考了二十一史和一百多种地方志,以明末清初的政区为范围,叙述府、州、县疆域、沿革、名山、大川、关隘、古迹等。书中着重考订古今郡县变迁和山川险要战守利害,不愧为沿革地理和军事地理的杰作。
全书具有很多独到的创见和鲜明的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史为主,以志为证,全面叙述各地沿革。书中大量内容是写府州县的疆域、政区沿革、山川、漕渠、关隘、古迹,并着重考订古今郡县的变化。这是完全符合《读史方舆纪要》书名及其编写宗旨的。顾祖禹曾经说:“禹之为是书也,以史为主,以志证之;形势为主,以理通之;河渠沟洫,足备式遏;关隘尤重,则增入之;朝贡、四夷、诸蛮,严别内外;风土嗜好,则详载之;山川设险,所以守国;游观诗赋,何与人事,则汰去之。此书之立体者也。”(《读史方舆纪要》彭序)由于作者娴熟史志,立论严缜,所以叙述多有精辟之处。例如,《辽史》中并没有关于辽朝迁都的记载,人们只知辽有五京,上京临潢府是首都,余则为陪都。而顾祖禹在书中却说:“契丹以临潢为皇都,亦曰上京……辽西曰中京,宋景德四年(1007)隆绪(辽圣宗)城辽西为中京,府曰大定,自上京徙都焉。”(卷八《历代州域形势八》)经研究证明,顾祖禹所言确当,令人折服。
第二,对山川险易和地理形势的论述详明,具有军事地理的浓厚色彩。据《清史列传》卷七十所载,顾柔谦深感“《明一统志》于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列又复割裂失伦,源流不备”。而当事者对于山川形势、关河天险、攻守利弊,不是无知就是不得要领,终于亡国。因此,他告诫祖禹要掇拾遗言,网罗旧典,发舒志意,昭示来者。顾祖禹秉承父训,在书中着重论述州域形势、山川险隘、关塞攻守,引证历史事迹,推论成败得失,博览深思,写得非常认真。可以说,《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历代州域形势》和各省山川险要总论,从内容到文字,都是全书精华所在,十分精彩,每篇都堪称为有价值的军事地理论文。难怪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说:“此书专为兵事而作,意不在地理考证。”梁启超也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指出:“景范这书,专论山川险隘,攻守形势,而据史迹推论得失成败之故,其性质盖偏于军事地理,殆遗老力谋匡复所将有事耶。”当然也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这光是一部军事地理著作。
第三,作者高屋建瓴地以经世致用的思想通贯全书。经世致用,在明末清初的先进士大夫中间颇为注重。顾祖禹从地理角度出发,以一代方舆,总结四千余年治乱兴亡、国计民生与地理形势的关系。他写作此书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世乱则由此而佐折冲,锄强暴;时平则以此而经邦国,理人民”(总序三)。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水利关系到国运命脉,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专列川渎异同六卷,对黄河、淮河、汉水、长江、盘江、漕河以及海道,穷源委竟地加以研讨。特别是对于历代治河名家的治河理论与治河方略,此书都广为搜集,摘要录入时复加以评议。这些显然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同时,书中关于农田水利的兴废、交通路线的变迁和城邑市镇的盛衰等,也都有详细的记载。可见,这是一部内容丰富、强调经世致用的地理名著。
《读史方舆纪要》使人不出户牖而周知天下形胜。魏禧称赞此书是“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魏序)刘继庄在《广阳杂记》中也说它是“千古绝作”,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认为该书“体裁组织之严整明晰,古今著述中盖罕其比”,给予很高的评价。
此书刊行较晚。作者死后百余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才有四川龙万育的活字本问世。道光、光绪时有多种刻本,其中以光绪二十五年年(1899)新化邹代过的三味书室刻本较为精善。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国学基本丛书》本是根据龙万育本排印的。中华书局1955年用《国学基本丛书》本原版重印,分为六册,并以邹代过本进行了校勘,后附有《读书方舆纪要校记》,是目前最通用的一种本子。

读史方舆纪要

清顾祖禹撰。一百三十卷,附《舆图要览》四卷。作者在30余年中参阅321部正史和100多种地方志,以明末清初行政区划,分叙府、州、县沿革、山川、关隘、古迹、城镇等。各卷论述有大纲,有分注。内容繁富,考证精当。书中着重对山川险易与用兵战守攻取、兴亡成败的关系,做了详尽的论述。又据正史对旧舆地书名实不符或错误,予以订正。是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

《读史方舆纪要》

古代历史地理、军事地理著作。清代顾祖禹撰。顾祖禹历时20年写成。康熙三十一年(1692)成书。130卷,280多万字。舆地要览图36幅、沿革表35份。前9卷,记述历代王朝的盛衰及地理的历史州域形势、建制、沿革、山川与险要。中114卷,明代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叙述其疆域、沿革、城邑、山川、关隘、古迹、桥梁、驿站等。后6卷,总述禹贡山川的川渎异同,山川、漕河和海道。最后1卷载分野。附有《舆图要览》4卷,有全国总图、各省分图、边疆分图等。主要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全书参考书种达100多种,史料价值极为丰富。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