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谏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谏院官署名。宋代置。明亦置,寻罢。掌谏皇帝失错。《续资治通鉴·宋纪·仁宗明道元年 (公元1032年)》:“ (七月) 辛卯,以门下省为谏院,徙旧省于右掖门之西。先朝虽除谏官而未尝置院,及陈执中为谏官,屡请之。置谏院自此始。”《明史·职官志三》: “ (洪武) 十三年 (公元1380年) 置谏院,左、右司谏各1人,(正七品); 左、右正言各2人,(从七品)。十五年又置谏议大夫。寻皆罢。” 谏院官署名,五代始置。宋明道元年 (1032)由门下省析置,院置知院官,凡6人,以分别隶于门下、中书之下的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为谏官,若以他官领者,谓之知谏院,掌规谏朝政缺失,与御史台并称台谏。后定谏议大夫非特旨不供谏职,司谏、正言亦有专领他事者。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始专谏职,只许言事,不兼弹劾,哲宗后复兼弹劾之事。初,谏院虽置,尚无治所,仁宗以门下省权充谏院,而别置门下省于右掖门西。谏官多用天下名士以振肃纲纪。辽朝分置左、右,左隶门下、右隶中书,各设谏议大夫、补缺、拾遗等。金朝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正四品; 左、右司谏,从五品; 左、右补阙和左、右拾遗,并正七品。明洪武十三年 (1380) 置,设左、右司谏各1人,正七品; 左、右正言各2人,从七品。十五年又置谏议大夫。后皆罢,事归六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