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5 谐汉语称“弦子”,原西藏方言叫“叶”。是古老的藏族歌舞形式。源于四川巴塘。流行于四川、西藏、云南、青海藏族地区。谐的表演程序为:男女各站一排围成圆圈,由一男子拉着弦子在前领舞,舞者随弦子曲调,边歌边舞。圈子顺时针进行:队形时而聚拢又时而散开。舞蹈延绵流畅,舞步轻柔:有拖、撩、点、转,手臂动作有摆、掏、撩、甩等。传统曲目有“孔雀吃水”、“古来亚木”、“色令令桑浪浪”、“尤子巴母”等。 谐即“弦子舞”。藏族民间歌舞。“谐”是藏语译音,意即“歌舞”。舞时男前女后各成一队,全体围成圆圈,由男队的第一人(“谐本”,即领舞、领唱者)持毕旺(藏族弦乐器,类似二胡)边拉边唱边舞,众人随之沿顺时针方向移动歌舞,因此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弦子舞”。由于方言的原因,在四川的甘孜称“耶”,青海的玉树称“依”,甘肃的藏区称“格儿”。这种源于四川巴塘的藏族民间歌舞,歌声委婉动听,舞姿舒展优美,尤其是以长袖的甩动配合着屈伸颤动的舞步,抒发内心的情感,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每逢喜庆节日、婚嫁、朋友相聚,人们都要跳起弦子舞。舞时人数不限,男队中除谐本外也可有多名毕旺琴手。先由谐本领奏一首歌曲的开头,众舞者就能默契地随之歌舞。一般每首歌曲都有相对固定的舞蹈动作。参加歌舞的群众只要一听谐本起奏,就会跟着唱起来,跳起来了。有时,可按同一首曲调即兴编词,大家只要按原歌曲的舞步跳就行。这种歌舞比较自由,但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要求。通常要以赞美家乡山水的颂歌开头,用祝福吉祥如意的颂歌结束;迎送宾客时,以热情问候的歌曲相迎,以美好祝愿的歌曲结束;男女相聚时则以赞美友谊表达爱情的歌曲为主。弦子舞以“三步一撩”、“三步一靠”为动作组合的基础,以双膝的上下颤动、身体的悠摆,配合双袖的绕、托、甩、盖而构成特殊的动作韵律。在自娱歌舞之时,常有舞技高超者出场表演《玛恰曲通》(孔雀吃水)等独舞或双人舞节目。 谐藏语音译。流传于西藏地区的民歌。一般六言四句,也有六句和八句的。无韵, 节奏性很强。称“谐体”。形成年代尚无定论。《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所载的两首民歌约为七、八世纪时的谐体作品,(一首是六言六句, 另一首是六言四句)是最早见之于记载的谐体民歌。十七世纪, 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曾以谐体写下的*《仓央嘉措情歌集》,为群众所喜爱。西藏和平解放后, 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