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谦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9 谦伦理思想概念之一。语出《周易·谦卦》,指小心谨慎,不骄傲自满。《易传·彖》中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福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与满相对立。”《尚书·大禹漠》有“满招损,谦受益”的记载。朱熹注:“谦者,有而不居之意”。《说文》释之为 “敬也”,《玉篇》释之为“让也”,《增韵》释之为“致恭也”。谦还有轻、损、不自重大等意。是从个人待人待己的态度所表明的品质特征,是一种被道德所肯定的美德。 谦中国古代伦理学范畴,与盈相对。指小心谨慎,不自满。《易传·彖》:“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朱熹注:“谦者,有而不居之意。” 谦中国古代道德规范。最早见于《易经》第十五卦,认为谦是君子的美德,卦辞说:“谦,亨,君子有终。”《初六》爻辞:“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又将谦德分为三种:1“鸣谦”,指明智的谦虚;“劳谦”,指任劳任怨勤苦为上的谦虚;“㧑谦”,指施德惠于人而谦虚。《易传》认为,谦虚是君子处卑以治理自己的美德。《易传》谦卦象辞说:“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认为谦而劳于事,是所以得到人民尊仰的原因, “劳谦君子,万民服也” (同上书)。《大学》立“自谦”之义,以释“诚意”,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北齐刘昼发挥《易传》“卑以自牧”的思想,以“降己”释谦。他说:“谦者,在于降己,以高下卑,以圣从鄙”(《刘子·明谦》)。认为君子之谦是“在荣以挹损为基,有功而不矜,有善而不伐。”提出“心谦”,从心里“遗其功”,“忘其善”。姚兴视谦为圣王贤臣之德。《晋书》载姚兴语:“殷汤夏禹,德冠百王,然犹顺守谦冲,未居崇极。”亦认为是为臣之德,《晋书·周访传》:“访智勇过人,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毛泽东认为谦虚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德,提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很大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