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象征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89 象征派现代新诗流派,流行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其源出于十九世纪末叶法国兴起的象征主义。“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象征主义便被介绍到中国。曾留学法国的李金发出版了《微雨》等受象征派先驱者波特莱尔影响的诗集,成为中国第一个象征派诗人,并由此形成了中国新文学中的象征诗派。该派主要诗人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戴望舒、姚蓬子等人。象征派在艺术上表现为神秘主义,强调以暗示、联想、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来传达人的内心的微妙变化。这个特点也直接影响了现代散文。 象征派中国现代新诗流派。1925年开始盛行。以“诗怪”李金发为主要代表,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姚蓬子、胡也频等诗人。他们无共同的组织与刊物,仅因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法国象征派诗的影响,都提倡所谓“纯粹的诗歌”,舍弃对事物的具体描写与主观情感的直接抒发,注重运用奇特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法创造富于象征的意象,形成大体上一致的艺术风格。创作上大多脱离现实,表现出颓废主义、唯美主义倾向。作品具有神秘朦胧的色彩,较为晦涩难懂。重要诗集有李金发的《微雨》 (1925)、《为幸福而歌》(1926)、《食客与凶年》 (1927),王独清的《圣母像前》 (1926),穆木天的《旅心》(1927),冯乃超的《红纱灯》 (1928),姚蓬子的《银铃》 (1929),胡也频的《也频诗选》(1929)等。该诗派艺术上的主要特点和感情基调,后为30年代初崛起的现代派诗所承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