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贾谊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54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雒阳(今河南洛阳)人。18岁时以文才出名。20岁被文帝召为博士,后升为太中大夫。因力主改革政治,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他曾多次上书,批评时政。针对汉初各种社会矛盾,提出“定制度,兴礼乐”,以巩固西汉封建国家政体; 建议削弱诸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认为“积贮”是“天下之大命”,国家与个人都应有积蓄;主张统一铸币权,并由国家垄断币材;认为国、君、吏皆以民为本。所著《过秦论》,总结秦亡教训,认为夺取政权要依靠暴力,巩固政权要用仁义,强调礼法并用,主张约法省刑,把处理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视作封建政治的根本问题。因政治抱负无从施展,年33岁时,忧郁而死。


031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世称贾生。文帝初,召为博士。不久超迁太中大夫,后谪为长沙太傅。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喻其政治上不得志。后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他郁郁自伤,不久去世。贾谊的政论文章对后世很有影响,较著名的有 《陈政事疏》 (又名 《治安策》)、《过秦论》等,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又有赋7篇,今存者以 《吊屈原赋》、《鹏鸟赋》等较著名。


033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哲学家、政论家、文学家。河南洛阳人。时称贾生。文帝初召为博士。后迁为太中大夫。主张“轻赋少事”。“驱民而归之农”。提出 “以民为本”,强调“与民以福”,“与民以财”,反对“繁法严刑”。其早期哲学著作《道德说》思想源于《老子》,以 “德为宇宙中万事万物之本”,一切变化亦由“德”中产生,而德生于道,道者无形,平和而神,后期认为宇宙万物是天地阴阳自然产生的,宇宙是永恒运变的,“千变万化,未始有极”。认识上主张如实认识事物,“镜仪而居,无执不藏”。“如鉴之初,如物之称”。在社会历史观上注意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对人的思想观念的影响,“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不为邪不可德也”。主要著作有《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政论文。又有《鹏鸟赋》、《吊屈原赋》等文学作品。原有集,已佚。今有《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贾谊前200—前168JiaYi

西汉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18岁时即以博学闻名郡中,后因郡守吴公推荐,被汉文帝招为博士,一年之内,擢为太中大夫,参予了许多法令、典章的制定。文帝欲任以公卿之职,朝中元老对此嫉恨,诋毁贾谊,使之被疏,迁长沙王太傅。后又召至京师,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常悲泣自责,抑郁而死,年仅33岁。
贾谊是汉初重要散文作家。其文章有指陈时事的奏疏,如《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积贮疏》,有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有一般的说理和讲学文字,如《新书》中的“连语”,也有一些分类纂集的历史故事,如《新书》中的“杂事”。这些文章有的总结历史经验,告诫统治者居安思危,顺应民心,正失寡过;有的揭露分析现实中的种种弊端,建议朝廷内削诸侯,外拒匈奴,革新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表现了一个进步政治家的锐利目光。其文“疏直激切”,感情充沛,议论风发,洋溢着高昂的政治热情和奋发进取的精神,也往往带有不合于俗的悲愤之气。其《过秦论》上篇,以铺张扬厉的手法追叙秦朝由盛而衰的过程,经过层层铺垫,反复对比,揭示出警悚动人的结论,气势磅礴,酣畅淋漓。还有的文章平易切实,循循善诱,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其作品富于文采,文中常运用比喻,并征引《诗》、《书》及谚语俗言,辞藻丰富,生动活泼,带有战国散文的气息。鲁迅曾称赞其文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贾谊又是汉初的重要辞赋作家,其《吊屈原赋》、《鹏鸟赋》均为骚体,赋中抒发了抑郁失志的愤懑,带有一些散文化句式,是由楚辞向汉赋过渡的代表作。
其文被西汉刘向辑为《新书》,奏疏和赋被明张溥辑为《贾长沙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贾谊前200—前168

河南洛阳人。西汉前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二十岁被推荐为文帝博士,参与朝议,一年后,超迁为太中大夫,后被文帝疏远,贬为长沙王太傅、梁怀王太傅。贾谊政论专著有《新书》,文学著作有《吊屈原赋》、《鹏鸟赋》、《惜誓》等。贾谊以儒学为主,兼采法家和“黄老”之学,积极宣扬封建一统思想,并联系当时汉初得失,提出了内削诸侯王国势力,外御匈奴侵扰,调整封建经济,强化中央集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人口思想方面,其一,主张以农为本,大力增长农业人口。贾谊认为汉初封建国家贫弱,人民穷困的主要原因是“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汉书·食货志》)。要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就必须反对奢靡之风,抑制工商之人,大力增长农业人口“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书·食货志》)。其二,提出“民无不为本”的观点。贾谊发展了汉代以前的民本思想,提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新书·大政上》),提出民不可贱、民不可欺、民不可仇、民必胜之,主张“敬土爱民”、“与民休息”,以 “仁德” 教民。

贾谊前200—前168Jiayi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时称贾生。18岁时.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为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太傅。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朝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所著政论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散佚,今人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新书》中有关学前教育方面,主要是论述了古代胎教及保傅制度。在《新书·胎教》篇中,论述了我国远在西周时胎教已实施,将其经验“书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记载了王后有身孕七个月后如何就蒌室及太师、太宰、太傅如何按古礼以侍王后的情形及周成王的母亲周妃后妊成王时,如何实施的胎教的经验。在《新书·保傅》和《新书·傅职》中,说明我国古代早喻教的经验,阐述了我国早在西周以前就已实行保傅制度,为太子设置太师、太傅、太保,且设其副职少师、少傅、少保,并且详细地说明了这些职务的具体任务。其目的就是使太子初生便能“见正事、闻正言、行政道”,使太子的左右前后皆为正人,那么太子“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以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封建帝王。

贾谊前200—前168Jiayi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洛阳人。18岁便以博学能文闻名于郡中。汉文帝初年,被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又被擢升为太中大夫。此后贾谊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制度的主张, 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 深受文帝的赏识, 却因此遭到一批元老重臣的反对。在他们的谗害下, 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改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不幸骑马摔死, 贾谊自责 “为傅无状”,哭泣岁余而死,年仅33岁。贾谊的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和辞赋。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中。《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贾谊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建议汉朝统治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对人民施以仁义。针对西汉诸侯王势力过大的时弊, 主张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以巩固中央政权。他还主张重农抑商,发展生产,充裕民食。面对匈奴的侵扰, 他主张全力抗击,决不妥协示弱。这都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贾谊的散文具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分析形势、陈述利害,言辞激切、感情充沛,在夸张渲染中造成一种磅礴的气势。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 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贾谊的辞赋有《吊屈原赋》、《鹏鸟赋》,反映了他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和对现实不满的情绪。他的赋已趋向散体化, 显示了骚体赋向汉赋过渡的明显痕迹。汉刘向将贾谊作品编为《新书》10卷。明张溥辑有《贾长沙集》。人民文学出版社辑有 《贾谊集》收集作品最完备。

贾谊前201~前169

洛阳(今属河南)人,西汉著名政论家、辞赋家。年少有才,勤奋好学。年仅22岁便受到汉文帝的赏识,任太中大夫。他性格耿直,锋芒毕露,力主革新政治,引起朝中元老们的不满,被中伤而受贬,当长沙王太傅。他因此写下了两篇主要赋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他被贬四年后又复被召回,任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坠马死,贾谊引咎自责,抑郁自伤,一年后死去,年仅32岁。
《吊屈原赋》是贾谊在赴长沙经湘水时作的,表面是感吊屈原,实为自伤。模拟 《离骚》的句式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受排挤遭打击的愤慨,是骚体赋的代表作。《鵩鸟赋》写于他谪居长沙时,借鵩鸟飞入室中的预兆来抒发世事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在似乎解脱的语言中却包含不可解脱的痛苦,对后代赋作有影响。
他的政论文《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都比较著名。《过秦论》用对比手法总结了秦国由兴盛到灭亡的历史经验教训,行文中,层层照应,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而且使用了一系列铺张手法与排比、对偶句,文章气势酣畅,雄辩滔滔,颇有战国散文纵横议论的余风,而且标志着汉代散文趋向骈偶的新特点,是政论文中的代表作,对后代论文写作有很大影响。现有《贾长 沙集》

贾谊

在法律上,1.主张“礼先刑后”,德主刑辅。2.“黥劓之罪不及大夫”,疑罪不诛。3.认为礼是教化劝善的工具,法在于罚恶,是削弱封建割据势力必不可缺的手段。参见“文学”中的“贾谊”。


贾谊

西汉文学家。有赋七篇,今存四篇,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有名,为汉赋之先声。散文成就更高。《过秦论》、《陈政事疏》(又称《治安策》)、《论积贮疏》为其代表作。文章气势豪迈,逻辑严密,感情充沛,善用比喻,为西汉最优秀的政论散文,对后世论说性散文影响颇大。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参见“哲学”中的“贾谊”。


贾谊

见“哲学”中的“贾谊。”


贾谊

西汉政论家。哲学上以德为万物之本,认为德生阴阳、天地与万物。但又认为德由道生。后期转向自然论,以为万物均由自然而产生,自有其生灭变化。人要认识自然,必须“清虚而静,镜仪而居”。试图以人之衣食状况解释社会治乱与道德兴衰,认为若饥寒不保,则无以言德。参见“文学”中的“贾谊”。


贾谊

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在人口问题上,积极主张增加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认为国家和人民之所以贫困,主要是因为农业人口太少,生产发展缓慢。“今背本(指农业)而趋末(指工商业),食者甚众”(《汉书·食货志》)。为此,他认为:1.应反对奢侈,抑制工商。当时农业人口太少,主要是“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汉书·食货志》),人民大量弃农经商的结果。要减少非农业人口,必须崇尚节俭,抑制工商,使“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沿)南亩(农业)”(《汉书·食货志》),从事农耕;2.由国家垄断铸造钱币的原材料铜,使“采铜铸作者反于耕田”(《汉书·食货志》),以迅速增加农业人口,发展农业生产。参见“历史”中的“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初哲学家、政论家和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22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倍受赏识,仅一年内就迁为太中大夫。上书文帝,建议发展生产,加强蓄备,确保百姓安居乐业。因力主改革政治,受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一说为邓通行谗),24岁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后又为梁怀王太傅。33岁早逝。曾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建议。建议“权势法制”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新书·蕃强》);主张重农抑商,“轻赋少事”,“驱民而归之农”;力主抗击匈奴贵族的攻掠,用“三表”、“五饵”办法与“单于争其民”(《新书·匈奴》)。在哲学上继承道家老子的辩证法观点,肯定宇宙万物“千变万化,未始有极”,永恒运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和转化;“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万物囚薄兮,振荡相转”。在伦理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新书·大政上》)。强调道德教化对于维护王朝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认为道德“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新书·贾谊传》)。提出将“忠”和“孝”联系起来,作为封建道德的基本要求,并提出了“早谕教”的道德教育观点。贾谊还把老子的辩证法运用于社会伦理方面,提出慈与嚣、孝与孽、忠与倍、惠与困、友与、悌与敖、恭与媟、敬与慢、贞与伪等几十对互相矛盾的社会道德品质。他还以人的衣食条件解释人的荣辱观念,指出“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邪,不可得也”(《治安策》)。

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

世称贾生、贾长沙、贾太傅。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年少多才,二十余岁即被召为博士,官太中大夫。后谪为长沙王太傅。4年后,复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而死,他自伤失职,忧郁而死,年仅33岁。贾谊的文学成就及影响是很大的,原有赋7篇,今存4篇,以在谪居长沙时所作的《吊屈原赋》、《鹏鸟赋》较为有名,为汉赋之声。贾谊的散文成就更在辞赋之上。《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等为其代表作,也是开汉鸿文,这些名篇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论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革新现实的坚决态度。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形象生动,对后世说理性散文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刘向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原有集四卷,明人张溥辑有《贾长沙集》一卷,另传有《新书》十卷。


贾谊

贾谊

贾谊 (公元前201—前168),西汉初期政治家、思想家。洛阳人。18岁即“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22岁由廷尉吴公推荐,被汉文帝 (公元前180—前157在位) 征为博士。旋迁太中大夫,颇受重用,并议 “任公卿之位”。大臣周勃、灌婴等 “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对他进行诋毁和排挤,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又被召回京师,任文帝少子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死后,他 “自伤为傅无状”,忧伤而亡,年仅33岁。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为 《新书》 10卷。
贾谊为官,正当 “文景之治”,当时一般官僚,“皆曰天下已安已治”,但贾谊“独以为未也”。在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背后,他看到西汉王朝所潜伏的严重社会危机,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封建统治者犹如处在 “抱火厝之积薪之下”。为此,他向汉文帝 “陈治安之策”,提出一套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从而形成了 “礼先刑后”、“德主刑辅” 的政治法律思想。
贾谊在总结秦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时,得出一条重要结论,即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他认为,君主取天下和守天下,其做法是不应相同的,取天下要“高诈力”,守天下则应 “贵顺权”。秦王朝在统一中国之前,为夺取全国政权,“繁法严刑而天下震”,用武力征讨六国,这种政策在当时是合适的。但取得政权后,不知 “变化因时”,“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仍然以取天下之策治守天下之世,不尚 “仁义”,“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罚,先诈力而后仁义”,“繁刑严律,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因此,结出 “百姓怨望而诲内叛” 的恶果。前事之覆,后事之诫,汉王朝必须以此为鉴。
贾谊认为,“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对待诸侯王的分裂割据,必须使用 “斤斧”,武力削除,用 “芒刃” 就会 “不缺则折”。除此之外,治理国家则主要用 “芒刃”,行礼治。在他看来,“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纷争辩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驱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祈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作用,远胜 “权制法制”,治国必须 “礼先法后”。
对礼法的功效作用,贾谊提出: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权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但是,和礼义德教相比,它又不得不居次要地位。礼的功效没有行法那样容易使人看得见,作用却远比法大。而且从长治久安考虑,“以礼仪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治而民气乐; 驱之以诸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汤、武以仁义礼乐治天下,德被四夷,“累子孙数十世”; 秦王怀法令遇百姓,“祸几及身,子孙诛绝”。一得一失,就是最好的例证。
贾谊的 “礼先法后”、“德主刑辅” 的思想,由于汉文帝时黄老思想占主导地位,没有完全付诸实践。但到汉武帝时,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他的思想被重视,并由董仲舒加以发展,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组成部分。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政论家、文学家。𨿅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十八岁,以能诵读诗书、善文章,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文帝,被任为博士。不久超迁至太中大夫。他认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文帝谦让虽未采纳,但当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都是他最先提出的。文帝拟让他任公卿之位,大臣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等却排挤他,遂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此间,他意不自得,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亦以自喻”。时有鸮飞入其舍,止于坐隅。楚人称鸮为鹏,谓不详之鸟。他自伤悼,以为寿不得长,乃作《鹏鸟赋》以自广。后文帝思念他,徵入朝廷问事,但仍未能重用,仅拜为少子梁怀王太傅。及梁王坠马死,他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不久死去。他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建议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巩固中央集权;主张重农抑商,“驱民而归之农”;并力主抗击匈奴的攻掠。所著政论主要有《陈政事疏》、《过秦论》等,均为西汉鸿文。原有集,已散佚。今人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

贾谊前200~前168

汉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少时通诸家书,以文才著名。文帝时为博士,旋超迁太中大夫。奏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律令。又上疏陈政事,多言时弊,为权贵忌嫉,贬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江,为赋吊屈原,抒发自己遭谗被谪、怀才不遇之感。在长沙三年,不服水土卑湿,常自伤悼。偶有鸮飞入其室, 楚人称鸮作𫜹, 以为不祥之鸟, 因作《 鸟赋》以自慰。又一年,被文帝召回长安,拜为其爱子梁怀王太傅。上《陈政事疏》,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未纳。十一年 (前169),梁怀王堕马死,谊终日啼哭,次年回长安,病卒。世称贾太傅,又称贾生。著《新书》10卷及赋5篇。今长沙市区太平街贾太傅祠,就是他当年的旧宅所在。

贾谊前200—前168

汉代散文家、辞赋家、政论家。雒阳 (今河南洛阳)人。18岁即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郡中。22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每逢诏令议下,对答如流,尽人所欲言。一年中超迁太中大夫。因年少才高遭忌,贬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江,为赋以吊屈原,抒发同样遭谗离咎的怨愤。居长沙三年,心长戚戚,偶鸮鸟 (楚人称作鵩鸟) 入室,以为不祥,因作《鵩鸟赋》,以旷达观点自我解脱,求得心理平衡。一年后,得征召还都,转为梁怀王太傅,王堕马死,谊引咎自伤,年余亦卒。今长沙市区有贾太傅祠。著有倡导儒家改制的政论集《新书》十卷,五十八篇。另有赋七篇,今仅存《惜誓》、《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 四篇及不全的《虚赋》一篇。


贾谊前201—前168

西汉前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少时博览群书,年18,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文帝即位召为博士。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谊尽为之对。诸生自以为不及,文帝却十分高兴,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著《过秦论》,指出: “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取与守不同术。曾上书文帝,建议 “定制度,兴礼乐”。贾谊的锋芒毕露,得罪了一些权臣,逐渐被文帝疏远,并于文帝三年(前177)派为异姓王长沙王太傅。贾谊心情十分沉重,路过汨罗时作《吊屈原赋》。赋中讲屈原“逢时不详!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置”。实为对自己遭遇的哀叹。谊在长沙生活四年。曾两次上疏文帝,一是于文帝四年(前176) 因周勃系狱事,上书建议礼貌大臣,提出“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 (《新书·阶级》); 二是针对文帝五年(前175) “除盗铸钱令,使民得自铸” 的诏书,上《谏铸钱疏》,反对开放私人铸钱。同年作《鵩鸟赋》,既反映了他离开长沙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他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文帝六年(前174),将贾谊召回长安,并在宣室接见,君臣畅论鬼神之事。之后派谊充文帝爱子梁怀王刘揖太傅。谊在梁王太傅任内,文帝曾数问以得失,谊也不断上疏。后来班固写《汉书·贾谊传》 时,主要将此期间上疏择其大略收入该传,即后世流传之《陈政事疏》 (亦名《治安策》)。文帝十一年 (前169) 刘揖入朝时不慎坠马死,谊自以 “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著作后人辑为 《新书》。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18岁时以能诵诗书、善写文章而称名郡中。20多岁时被文帝召为博士,升太中大夫。后因权臣排挤,被贬为长沙王太傅,转梁怀王太傅,故世称贾长沙、贾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郁郁自伤,一年后死去。有《新书》58篇,今已残缺。其中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著名。其文善于铺张渲染,多用排偶句式,气势逼人,言辞激烈,具有战国纵横家遗风,对后世政论文有一定影响。另有赋7篇,今存4篇。其中《吊屈原赋》、《鹏鸟赋》为贬谪长沙时之作,表现了他生不逢辰的感慨和不平及对宇宙人生的看法,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在形式上,贾谊赋正可视为汉赋的先声。

贾谊

西汉初期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生于公元前200年,卒于公元前168年,年仅33岁。作品有《新书》10卷(文58篇),赋7篇及《过秦论》(上、中、下3篇)、《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等为其代表作。

贾谊前200~前168

西汉前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洛阳(今河南洛阳)人。22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升为太中大夫,颇受文帝重用。贾谊才华横溢,敢于议论朝政,揭露时弊,提出不少改革建议,因此遭到权臣的反对和排挤,文帝也逐渐对他冷淡。后任梁怀王太傅,因政治上不得志,忧郁而死。著有《新书》10卷,后人辑其文为《贾长沙集》。
贾谊总结秦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写出著名的《过秦论》。他分析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认为夺取天下与治天下不同术,夺取天下要用武力,治天下则要施仁义。施仁义在于重民,他继承了孟子民为贵思想,并有所发挥,认为民治则国安,民为国本“政府之职守,在图人民之康乐,而君国之安危,一系于民心之向背”。而秦朝建立后,不尚“仁义”,“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罚”,“繁刑严律,吏治深刻,赏罚不当,赋敛无度”,终于导致“百姓怨望而海内叛”迅速灭亡,西汉王朝应以此为鉴。该文气势豪迈,掷地有声,为中国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其所作《吊屈原赋》、《鵩鸟赋》等文,均为不朽文学名篇。
文帝时政权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许多官吏都认为“已安已治”,而贾谊却敏锐地看到西汉王朝内部潜伏着严重危机。他向汉文帝 “陈治安之策” ,提出 “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的主张,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一主张对后来解决王国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贾谊还提出了 “礼先刑后” 、“德主刑辅” 的政治法律思想,这一思想主张,虽然在汉文帝时未能完全付诸实践,但至汉武帝时,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巩固和发展被董仲舒所吸收,成为封建正统政治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0: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