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赞土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赞土地节令习俗,流行于多地区。是一种春节期间以向人祝福进行乞讨的文艺性活动。传说春节期间,土地神下界,为凡人祝福而来,故过去赞土地者大多脸上绘有土地神面像或戴土地神面具。一般为1~2人,右手执小铜锣,指间夹一约8寸长的竹片,有节奏地敲击,口唱《赞土地词》,又叫 “游春”、“赞春”。其唱词均为吉利语,有即兴创作的,也有唱本。一般都能做到见景生情,见人赞人,见物赞物。其中有不少优良的民间口头文学作品,如对各行业的赞词和各种专业性的赞词《百花》、《百草》、《百般制造》、《赞钉船》、《赞水路》、《赞牛》、《赞茶》等,内容十分广泛。主人必赏赐钱物。此俗今仍流行,但不再画脸和戴土地神面具。 赞土地又称唱土地、讲土地、扮土地、打土地、土地戏。传统曲种。湖南全省广为流布。形成期无考。桃源等地艺人说始自唐代。目前发现最早出现新创作的唱本,是清同治八年 (1869) 衡山艺人丁皮匠 (1852—1916) 编的《顺治开元创大清》。稍后,衡山河东地区 (今衡东)艺人谭庆辉编的《辛亥九月把乱平》。民国十二年 (1923)出版的《慈利县志》中,有赞土地在该地演出的记载。多为艺人在走村串户时演唱。分化装与不化装两种类型; 化装的类型中又有戴面具和不戴面具之分。曲目分两类: 一是即兴编唱的恭维之词; 一是有底本的曲目,如《十月怀胎》、《万山关》、《十月古人》、《十字歌》等。唱词多为七言四句体。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