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正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中正官名。掌任用官吏之事。《资治通鉴·秦纪三》:“陈王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 《资治通鉴·魏纪一》: “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中正Zhongzheng管仲学派提倡的一种为人的道德品质。出自 《管子·五辅》: “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謏”。意思是君子崇尚中正这种品德,而鄙视谄謏。“中正”是 “义”的一个方面的内容, “义有七体”, “中正比宜”是七体之一。中、正,都是适度的意思。无过与无不及为之“中”,无偏差为之“正”。中与正合为一种道德品质,即公正、无偏私。就中与正相比而言,中更为根本。《管子·德法》说: “正心在中。”《心术》下篇说“治心在于中”。中是体,正是用。“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是故,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中正有调和的作用。这一思想中国历史上有很大影响。 中正官名。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置。一说曹操置于东汉献帝建安中。由各郡长官推选籍贯本郡,任职于朝廷的有名望士人兼任,无品、无禄。掌将本郡士族依家世与本人才德划分为第一至第九品九个等级,并写出“品”与“状”,作为吏部委任官职的依据之一。三国魏齐王曹芳时,在郡中正上设州大中正。晋、南北朝沿置,有州大中正、州中正、郡大中正和小中正。北齐时县亦设中正。其属官有清正、访问等。隋未置。唐武德七年(624),各州复置大中正,贞观初罢。 中正中国古代道德范畴。先秦管仲学派认为, “义有七体”,其中之一就是“中正比宜”(《管子·五辅》)。君子推崇中正,而贬斥诌佞,“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普通人由了解美德而达到中正,“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调和,调和乃能处安”(同上)。认为正能确定万物之规定性,使之无过无不及。“正也者,所以正定万物之命也。……过与不及,皆非正也”(《管子·法法》)。中正还是政治原则,“圣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国。故正者,所以止过而逮不及也”(同上)。北宋儒家周敦颐认为,中正、仁义就是圣人之道,他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通书·道》)。中正仁义是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他说:“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太极图说》)。朱熹将中正分开来解释,认为“正者未必中之意同,正者且是分别个善恶,中则是恰好处”(《朱子语类》卷63)。中正思想在中国社会中有很大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