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写于1886年初。1888年出单行本。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本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的辩证法及其在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指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和目的,而且是检验知识真理性的客观标准。提出辩证法是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论述了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哲学的态度。书中还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广大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称本书和《反杜林论》、《共产党宣言》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于1886年为适应德国工人运动的迫切需要而写的重要著作。它是继《反杜林论》之后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进一步阐发。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科学地分析和批判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心主义道德观,从而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的本质、道德的阶级性,道德同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及幸福等伦理学基本理论。著作对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作了总结性批判。指出,在费尔巴哈那里,“就形式讲,他是现实的,他把人作为出发点,但是,关于这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却根本没有讲到,因而这个人始终是宗教哲学中所说的那种抽象的人。这个人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他是从一神教的神羽化而来的,所以他也不是生活在现实的、历史地发生和历史地确定了的世界里面;虽然他同其他的人来往,但是任何一个其他的人也和他本人一样是抽象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329页)。显然,抽象的人性论是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道德论的理论根源,费尔巴哈正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归结为爱的关系,最终又归结为宗教关系。恩格斯批判了这种爱的说教的道德论,论述了道德的阶级性,重申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或道德理论作为意识形态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指出,费尔巴哈把爱看作是可以调和阶级对立的道德手段,这和他的一切前驱者一样,都是把道德看成是超阶级的永恒不变的道德,但在阶级对立日益尖锐的现实社会中,这种道德论在现实生活中是极其软弱无力的,它起着掩盖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阶级斗争的作用。在道德的历史作用问题上,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对道德上善恶对立现象的肤浅看法,指出他没有看到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肯定了黑格尔在这方面的深刻见解。恩格斯还对动机和效果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他从社会发展史本身的特点来考察动机和效果,指出它与自然发展史根本不同,动机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必须从宏观上放在人的主观意图、目的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之间的关系上来考察,而历史规律则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因此,动机对效果来说只有从属意义,结果对动机而言具有不以动机为转移的自在意义。因此,不能片面地夸大动机的作用,更不能用良好的动机来抹杀事物本身的性质,或为卑劣的行为作辩护。恩格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动机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需要研究人的动机、意愿是由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产生的,动机背后的真实动力又是如何使人们产生各种意愿和动机的,从动机背后,如何去探究支配历史的规律等问题。指出能够激起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从事伟大历史变迁行动的动机,才是真实的、有生命的,而这必须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交换关系中所产生的阶级利益对立和阶级斗争中去寻找,决不应当停留在思想领域中,更不应当只从个别人物即使是伟大人物的动机中去寻找。在幸福问题上,他批判了费尔巴哈的超阶级超时代的幸福观,揭露了资产阶级幸福观的实质,阐述了幸福需要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幸福的时代性和阶级性,指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幸福的途径,幸福是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人类的解放事业相联系,并在人类解放事业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这部著作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写于1886年,同年发表。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一卷。本书在简要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过程和它的基本原理。其中分析了马克思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和本质区别,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书中批判了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但也揭示出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在肯定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也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理论的不彻底性、形而上学性,以及在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历史唯心主义。恩格斯在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家按照他们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对立阵营; 他们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分为不可知论和可知论的对立。在这里,恩格斯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和坚持的是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用实践的观点可以驳倒一切不可知论。书中,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深刻的论述,指出社会历史变化和发展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彼此交互作用造成的结果,但是这些精神动力进一步追溯它的动因,则是由物质利益和经济原因引起的,这是人们思想动机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 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指出了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反对剥削阶级斗争首先是反对这一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斗争。列宁指出:本书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