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旧时用作自称之词。《尔雅·释诂》疏:“身,自谓也。”如同称“我”。《三国志·蜀志·张飞传》:“身是张翼德也。”

中国古代道德本体概念。与家、国概念并列。儒家认为道德可以立身正身。只有身正,才能正人。孔子说:“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号令不从”(同上书)。孟子以身为家、国之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认为道德生活的本质在守身而不失身,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未之闻也。……守身,守之本也。”(同上书)孟子进一步强调修身,说明它是能以“立命”的基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大学》提高了修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荀子重修身,强调使善在身,不善去身。他说:“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至汉儒董仲舒,提出以义养身重于以利养体,认为“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体莫重乎心,故养莫重于义”(《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儒家强调社会道德生活的重要性,认为在人的身体存在与社会道德发生冲突时,应该放弃身体存在,追求社会道德价值。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提出“舍生取义”。道家重视身。老子认为,只有爱身的人,才能治理天下。“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老子》13章)。圣人就是贵爱其身者,“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7章)。杨朱发挥这一思想,提出贵身为我之学。 《列子·杨朱》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詹何进一步区分了身与天下的关系,他说:“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吕氏春秋·审为》)。认为为身是为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他说:“为国之本在于为身,身为而家为,家为而国为,国为而天下为”(《吕氏春秋·执一》)。与儒家相反,道家重视人的个体生活,强调人的主体的重要性,认为在人的身体存在与社会物质利益和社会价值发生冲突时,应该首先考虑保存身体存在。老子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问题,认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44章),即主张不要过多地求名、积财。杨朱将这一思想推向极端,他说:“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韩非子·显学》)。老子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道德修身问题的人,他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老子》54章)。法家提出身为治之本。《管子·权修》认为,“有身不治,奚待于人?有人不治,奚待于家?……天下者,国之本也;国者,乡之本也;乡者,家之本也;家者,人之本也;人者,身之本也;身者,治之本也。”韩非用“得身而全”释“德”,他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韩非子·解老》)。所以他认为社会礼法制度是“为其身”而设定的,以此理解的礼法为“上礼”。他说:“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同上书)。墨家重身之修养,“远施周偏,近以修身”(《黑子·非儒》)。在名与身的问题上,认为君子的名誉是“以身戴行者”,他说:“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墨子·修身》)。强调名必“反身”,“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同上书)。主张名与身相符合。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4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