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辛弃疾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03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7岁即参加耿京的抗金义军,在军中任掌书记,曾率50余骑,袭入金营之中,生擒叛徒张安国,然后率领耿京旧部万余人长驱渡淮,投归南宋。南归后,辛弃疾力主抗金,进奏《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一整套抗金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但均未被采用,只被委以江阴通判和建康府通判等不关轻重的职务。乾道八年(1172),他出知滁州(今安徽滁县),后又任提点江西刑狱、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等职。42岁起落职,闲居信州 (今江西上饶)18年。嘉泰三年(1203)重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在镇江,他准备募兵渡淮,北上击敌,均遭当权者所忌,又被弹劾,重回铅山,忧愤而死。他一生满腔忠愤,但却抑郁而不得志,只好将壮志寄之于词,在词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现存词600余首,是宋词人中作品最丰富的一家。他的词主要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企盼祖国统一的热切愿望,对当权者的苟安误国和投降派的懦夫行径表示了强烈的愤慨。他的农村词描绘清新秀美的自然景象和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风俗习尚,充满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和美好理想。其词作在艺术风格上以豪放为主,却又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激昂、妩媚兼而有之,不为格律所拘。语言上长于使事用典,圆转流丽,颇有造诣。继苏轼之后,对词的内容和意境作了进一步的开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有 《稼轩词编年笺注》。 辛弃疾1140—1207Xin Qiji宋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金人统治的北方。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为掌书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辛弃疾劫杀张安国,率众南归于宋。南归初期,曾上《美芹十论》、《九议》,规划恢复大计,但未受采纳。此后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任职,曾平定茶商军起义、办理荒政。其后受革职处分,隐居于上饶城外的带湖和铅山。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为准备北伐,起用辛弃疾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职。北伐失败后,辛弃疾也遭到中伤,在忧愤中辞世。 辛弃疾1140—1207宋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 (今山东省济南) 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淳熙二年 (1175年)被任命为江西提刑。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抚使。曾平定茶商军起义、办理荒政。后受革职处分,隐居上饶城外的带湖和铅山。嘉泰三年(1203年),韩侂胄准备北伐,起用辛弃疾为镇江知府,不久又被罢职。北伐失败后,辛弃疾也遭到中伤,在忧愤中辞世。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现存二百二十六首。他的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表现了自己坚持抗敌的决心,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的统治者苟安误国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当他被迫投闲置散时,他的豪情壮志便转化为一种愤懑不平之气,郁结于胸中,这种思想感情,在词作中都有强烈的表现。辛弃疾的词中还有一些描写农村风光和表现歌舞宴乐、妓酒生活的作品。他的这些词作,充分而全面地展现了他的精神世界,其丰富、真实、生动的程度不但超过其他词家,在以个人经历为主的传统诗文创作中也是极为少见的。辛弃疾发展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形象的丰富奇崛,想象的奇特变化,章法的变幻莫测,内容的杂遝丛集,思想的涵括跳跃,语言的广博丰富,用典的自然贴切,任意驱使经史百家,以论为词,头头是道。他的独特词风,被称为“稼轩体”,并出现一大批仿效其词风的辛派词人。著有 《稼轩词》。 辛弃疾1140—1207Xinqiji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自幼生活在宋金对抗的斗争环境中,出生时家乡已被金兵所占。所以,自少年时起即立志报国。他既有文才,又有武略。21岁时募2 000人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不久南下归宋。历任承务郎、夫平节度掌书记、江阴佥判、建康通判,还曾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等职。在职期间,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积极主张抗金,提出不少恢复失地的建议,但均未被南宋政府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排挤、打击,被免职,在上佬(今属江西)农村中闲居。他的词多抒发恢复祖国统一的强烈感情,谴责主和派误国,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如在南下后不久写《满江红》:“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表达了渴望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又在《破阵子》一词中写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回忆了当年抗金情景,又表达了他的悲愤心情。在词的形式上,他继承并发展了苏轼奔放豪迈的风格,且更加放纵自如。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在南宋词坛上大放异彩。现存词600多首。今人辑有《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1140—1207Xinqiji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济南)人。他生长于金国统治的北方,动乱的社会在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21岁时即组织过一次义军,并率部加入耿京的起义部队,与南宋朝廷的正规军配合,共同抗击金兵。后耿京为叛徒所害,义军溃散,他得知后率50余人袭入金营,把叛徒张安国缚回建康,献给宋高宗,被任命为江阴佥判。在南宋王朝准备对金议和的时候,他不顾自身官职的低微,写成著名的《美芹十论》献给孝宗,陈述自己抗金的策谋和计划。曾任建康府通判,知滁州,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淳熙八年(1181)受革职处分,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并取“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的意义,自号稼轩。他的壮志始终未得到施展,嘉泰三年(1203)宁宗召见,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等职,但很快又被罢免,退居铅山,含恨而逝。辛弃疾在用武无地,报国无路的情况下,将其全部精力用于填词,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他一生共写了600多首词,主要内容为:一、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二、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三、怀才不遇、壮志难伸的苦闷;四、描写农村生活和爱情的。代表作有《破陈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摸鱼儿》、《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青玉案·元夕》等等。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扩大了词表现生活的范围,不仅以诗为词,而且以文为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都能自由地在词中表现。在词的形式上有所突破,将诗、赋、辞、散文等文体的多种表达方式融入词中。雄奇阔大的意境和比兴寄托的手法,是辛词的独特风格。他是豪放派的集大成者,苏词在豪放之中兼有开朗达观的特点,辛词在豪放之中兼有沉郁的特点。辛词对当时及后代都有较大的影响。著作收入《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他出生在战乱年代。当时,金兵已攻陷中原。他少年时便有恢复中原的理想,21岁就参加了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官职。任职期间,采取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豪强,颇有政绩。他还上书皇帝提出很多抗金建议,都未被采纳。后来他遭到主和派的诬害,曾长期被免职闲居在江西上饶、铅山一带。他空有一腔报国的激情,却只能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终于忧愤而死。 辛弃疾1140—1207南宋大词人。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于金占区,曾参加抗金义军。绍兴32年(1162年)归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他一生坚持主张抗金,而又长期遭到压抑,终忧愤而死。现存词600余首,多为抒发恢复失地,统一祖国的豪情壮志之作,又常谴责主和派误国丑行,流露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词风豪放,笔力雄厚,上承苏轼,与轼并称“苏辛”。但更自如纵放,打破音律限制,屹然别立一宗。又兼想象丰富奇幻,大量吸收口语入词,开拓了词的意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力,深为后人推重。诗文亦有佳作。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幼年从学毫州诗人刘瞻。22岁,聚众2000人起义抗金,后加入农民义军首领耿京部,被任为掌书记。次年,耿京被叛军所杀,他率众南归,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安抚使等职,其间,曾上《美芹十论》、《九议》于朝廷,陈述“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宋史·本传》)提出抗金复国的大政方略,以讲和力定,不被采纳,也不授要职。但他在地方官任上“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宋史·本传》)所治皆有政绩,创雄镇一方的飞虎军。因政绩突出,而引来权臣的忌恨,后被弹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带湖,后迁至铅山瓢泉。 自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此后20余年间,主要闲居乡间。嘉泰三年(1203)被起用,先后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辛弃疾豪爽尚气节,生平爱国仇敌,力主收复中原山河,终未展其宏愿。满腔忠愤,都寄之于词,悲歌慷慨,唱出了时代最强音。辛弃疾词代表着豪放派的最高成就,内容丰富,风格多彩,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等,都充满了深厚的爱国思想和抗敌救国的战斗激情,风格豪放激昂。辛词中尚有大量山水田园的作品,其风格清淡疏朗,别成一体。其词风以豪迈奔放为主,亦不拘一格,兼有苍凉、婉转、明丽、俊秀等多种风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12卷本传也。存词600余首,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两宋词人之冠。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后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二千隶耿京共同恢复,为掌书记,次年率部渡淮南归。累官提点江西刑狱、提点福建刑狱、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开禧二年(1206)为谏官所劾落职,后卒于铅山。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擅为长短句,风格悲壮沉雄。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他虽以词称名,散文也足可观。其《美芹十论》、《九议》诸文,“英伟磊落……笔势浩荡,智略辐辏,有权书衡论之风。”(见刘克庄《辛稼轩集序》) 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出生在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失败后南归,历任湖北、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四十三岁起闲居信州 (今江西上饶) 近二十年。晚年又被起用,任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等职。一生主张抗金,现存六百多首词中,绝大部分抒发统一祖国山河的强烈豪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揭露批判统治集团屈辱投降行径;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之作。风格豪放,但又不限一格,沉郁、明快、妩媚兼而有之,有力地开拓了词的内容和意境,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代表作品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村居》、[西江月]《夜色黄沙道中》等。有词《稼轩长短句》、政论文《美芹十论》、《九议》等。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属山东)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二千入耿京农民抗金起义军,掌书记。南归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职。乾道六年,调司农主簿。八年,改知滁州。淳熙二年,任江西提点刑狱。六年,官湖南转运副使,后改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八年,被劾落职,退居江西上饶。绍熙三年,复起为福建提点刑狱,后兼福建安抚使。五年,罢官,重返江西赋闲,其后一度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结果又遭罢免,终抱恨辞世。有《稼轩长短句》12卷等。其词今存620余首,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其中以描写抗金斗争的词成就最高。这类词抒发了对中原故国的深切怀念和统一祖国的战斗激情,批判了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南宋朝廷,表现了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与不平。《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是此类词中杰作。其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讴歌了乡间的淳朴和大自然的清新,如《鹧鸪天·代人赋》、《清平乐·村居》等。其爱情词如《青玉案·元夕》等,闲适词如《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等也都别具特色。他继承了苏轼豪放派的词风和南宋初爱国词人的战斗精神,使其作意境壮阔,气势雄伟,感情深沉,构思奇警,议论纵横,足为豪放派集大成者。又杂取各体之长,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融诗辞歌赋、经史百家语言故熔于一炉,间采民间口语入词,形成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其部分作品过于掉书袋,议论过多,以致缺少诗意。 辛弃疾南宋词人。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于1140年5月28日,卒于1207年10月3日。21岁时参加起义军,率2000人抗金。1162年任江阴军签判。1168年任建康府通判。1177年任江陵知府,后历任几路安抚使。1181年罢官,居住上饶10年。1188年刊行第一本词集,1192年又短期出任福建安抚使等职。1203年任绍兴知府。1204年任镇江知府,1205年免职。辛词今存629首,不仅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而且在词调的驾驭上、语言的运用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除词之外,今存诗133首,文17篇。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辛弃疾在济南以南地区聚众抗金,后率领耿京旧部万余人投归南宋。历任滁州知州、谭州知府、湖南安抚使、福建安抚使、镇江知府等。其间因主力抗金,遭到当权者嫉恨,被投闲置散达20余年。但他在词史上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的词在艺术上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雄浑豪放风格。南宋中叶以后,凡是反映抗金或抗元斗争的词,大多在风格上刻意仿效辛弃疾,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的词风,都明显受到辛弃疾的影响,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并且在宋后数百年间,凡遇重大题材,词人们就效法辛词的风格。现存辛词600百多首,有《稼轩词》传世。 辛弃疾1140—1207宋代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居士,齐州历城(今济南市)人。少与党怀英同学,人称“辛党”。耿京聚兵山东,他为掌书记,劝京奉表归宋。张安国杀京降金,他急奔金营,提张以归,献于行在,授承务郎。孝宗时,以大理少卿出为湖南安抚;治军有声。雄镇一方。仕至龙图阁待制,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卒。辛弃疾生性豪爽,尚气节,工于词,才气纵横,与苏轼齐名,世号“苏辛”。所作有《稼轩长短句》12卷(《书录解题》),又有《南渡录》2卷,《窃愤录》1卷,《美芹十论》1卷(均见《四库总目》)并行于世。辛弃疾词为豪放词派独树一帜,以昂扬奋发的爱国激情和壮志莫酬的深沉悲愤,唱出了当时外御强敌,统一祖国的爱国志士的心声。如;“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秋岁》);“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水龙吟》)等。在艺术上,意境恢宏,形象飞动,具有一种奔腾驰骤、不可羁縻的气势。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词人。 辛弃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