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辛酉政变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辛酉政变Xinyou zhengbian慈禧等人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又称祺祥政变。咸丰帝生前,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受宠用权, 与恭亲王奕訢及部分廷臣产生矛盾。1861年8月22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 咸丰帝病逝于热河 (今承德)行宫, 遗命载垣、端华、肃顺和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 杜瀚、焦祐瀛等八人为 “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为帝, 总摄朝政。改年号为 “祺祥”。权欲极强的慈禧太后(载淳生母)鼓动东宫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夺权力,暗中联络在京的奕訢为援。9月14日御史董元醇奏清皇太后垂帘听政,并派近支亲王辅政。八大臣以清朝无此先例,令军机处拟旨斥驳。慈禧串通慈安拒绝盖印, 将折旨留中不发。八大臣以“搁车”示威,迫使两宫太后让步,颁发驳斥董折谕旨。事后八大臣以小胜而疏于防范, 其对手则加紧暗中策划。在取得外国势力支持后,奕訢不顾八大臣梗阻,于9月中旬奔丧热河,与两宫密谋政变之策,召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密拟拿问各旨, 旋即返京布置。奕訢争取到朝中大学士贾祯、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的支持, 握有兵权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也表示效忠于两宫太后。在两宫太后催促下, 八大臣同意回銮北京。10月26日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后行。11 月1 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訢等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次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3日命奕訢为议政王, 入军机处, 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7日改年号 “祺祥”为 “同治”。8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 景寿、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从此,慈禧以垂帘听政掌握清朝大权达40余年。她推行的对外“和好”,重用洋务集团和汉族军阀官僚的统治政策,影响了晚清政局。 辛酉政变北京宫廷政变。即祺祥政变。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死于热河避暑山庄。死前(即1861年7月16日)口授遗诏,立年仅六岁的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同时,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要他们“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八大臣根据遗诏,拥立载淳嗣位,立即通告留在北京的中央机构及各地方政权,决定自明年起改元“祺祥”。载淳生母慈禧太后与奕訢相勾结,得到兵部侍郎胜保支持。同年11月乘皇室回京之机发动政变,将载垣、端华、肃顺等人处死,由两宫太后慈安、慈禧垂帘听政(实为慈禧一人控制)。改年号祺祥为“同治”。自此慈禧太后掌握清政府最高权力达十余年。 辛酉政变即“祺祥政变”。 辛酉政变晚清时期的一次宫廷政变。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载淳即位,肃顺等8大臣总揽朝政,与慈禧太后不和。慈禧与奕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