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辟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辟雍

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参见“西周国学”。《礼记·王制》: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作池以环之” (象四面环水如璧玉似的房子),故名(辟与璧通用,雍即天子读书处)。

辟雍

传说西周时期天子设于王城的大学称为辟雍。《礼记·王制》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东汉以后皆置,皆为祭祀之所。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为了扩大太学的规模,在京师南郊另建一所校园,作为太学的外舍,仿照传说的西周天子之学,称为“辟雍”,亦称为“外学”。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设有辟雍司成、司业、博士、学正、学录、学谕、斋长、斋谕等学官与职事。学生定额三千人。各路州府所选贡生徒,初皆入辟雍,经试补方可升入太学内舍、上舍。宣和三年 (1211年) 废。


辟雍

古代的一种礼制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源于西周,《礼记·王制》中就有“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裬宫”的记载。辟雍之名,据东汉蔡邕《明堂月令论》所记,乃“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西汉班固在《白虎通》中释曰:“辟者,璧也。象壁圆又似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后来许多朝代皆按这种规制建设辟雍,有时,皇帝也“临雍讲学”。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诣太学,观天子临辟雍作《六儒论》”(《后汉书·王充传》)。北京国子监(现已改为首都图书馆)正中的辟雍,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24年)。主体大殿形制为重檐黄瓦四角攒尖顶,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十七米,面阔和进深皆为三间,室内没有柱子,四角用巨大的抹角梁,架在金柱抱柱之上,支承着庞大的天花板,气势庄严。殿四周有深约二点三米的围廊。殿下为一三十五点五米见方的白石包砌台基,四面环以池水,池岸四周配以白石栏板,东南西北四面各架三孔梁式平桥一座,每座长十二米,宽七米,构成所谓的“辟雍圜水”。辟雍殿前檐有乾隆御书立额“辟雍”二字,蓝质金字,鲜明醒目。殿内有横额“雅涵于乐”,两旁竖额“金无明宅于兹,天邑万年今大备;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乾隆五十年 (1785年) 二月上丁,释奠先师孔子礼成,遂亲临辟雍讲学,史称“临雍”。之后,嘉庆帝和道光帝也曾来此“临雍讲学”。在当时,圜桥倾听的满、汉、蒙族的大臣官员,皆翘企耸跃,頫首悦心。

辟雍

西周王室教育机关。亦作 “壁雍”。设于王城。《礼记·王制》: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蔡邕《明堂月令论》: “明堂者,……取其四面周水,圆如璧,则曰辟雍”。西周辟雍一谓学宫,王子与其近侍学射于此,王与其臣工亦时弓射于此。《韩诗说》: “辟雍者,天子之学。” 既为王室子弟学习之所,亦为养老、选士、释奠、献俘等活动要地。辟雍随 “六艺” 教育内容的分科,建筑亦有变化,发展为整齐对称的四合院式课堂,按方位与教学内容而别名,东面称东序,又叫东胶或东学; 西面称瞽宗,又叫西雍或西学; 南面称成均,又叫南学; 北面称上庠,又叫北学; 中间称太学,又叫中学,总名为辟雍。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学生按季节轮流到瞽宗学礼,到上庠读书,到成均、东序学习乐舞和射艺。东汉以后,辟雍均设,以存古制,仅为祭祀之所。

辟雍

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内。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乾隆四十九年(1784)冬建成。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17米余,四角攒尖重檐鎏金宝珠顶,黄色琉璃瓦覆盖,四面设门。四周圆形水池环绕,池周汉白玉栏杆围护,池岸置喷水龙头四个,池上架石桥四座通向四门。“辟雍”原是西周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之意。又作“璧廱”。《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清代所建,用为清帝至国子监讲学处。

辟雍

商周时为天子所设大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东汉以后,历代设为皇家祭祀之所。惟北宋末年设为太学的预备学校,徽宗崇宁元年(1102)于汴京城南置,亦称太学之外学。收纳各路贡士三千人,原太学外舍生也转入此学。每年进行考核,合格者升入太学。设四讲堂,分一百斋,每斋三十人。由国子监祭酒总管,另置司业、丞各一人,博士十人,学正、学录各五人。三年,置辟雍大司成一人,四年改为太学大司成。宣和三年(1121)罢,其学生归入太学为外舍生。清代又作为皇帝讲学之所。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国子监内彝伦堂之南建辟雍,以为皇帝临雍之所。参见“临雍”。

辟雍

西周时期(约前11世纪~前771年)由天子亲自主办的大学。《礼记·王制》 中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西周教育发达,天子所设大学颇具规模,有五学之称,即北学上庠,东学东序,南学成均,西学瞽宗,中学辟雍。其中以辟雍地位最尊,水平最高,故西周天子大学又统称为 “辟雍” 。又因其依水而建,四面环水,初为水上习射的地方,也称“大池” 、“泽宫” 、“射庐” 。辟雍既是教育的场所,又是进行政治、祭祀活动的地方。通常贵族子弟在此学习、习射、演武、庆功、献俘,进行祭祖等活动。东汉(25年~220年)以后,历代仍有辟雍,但多为宗教祭祀之地。北宋设辟雍为太学的预备学校,清代则为临时讲学之所而设于太学之旁。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