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边城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边城》biancheng

现代中篇小说。沈从文的代表作。创作于1934年。
《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湘西边地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城外有一条小溪。溪边渡口处住着一位负责摆渡的老船夫。他有一个外孙女名叫翠翠。城里船总顺顺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天保,小的叫傩送。兄弟俩都深深地爱上了翠翠,翠翠却只爱着傩送一人。船总顺顺曾托人向老船夫为天保提亲,而希望傩送去娶有一座碾坊作陪嫁的王团总的女儿。后来天保因得不到翠翠家的允诺而不幸溺水身亡。傩送为哥哥的死心情沉重,只好藏着对翠翠的爱离家远行。老船夫看到翠翠的爱情将遭受挫折而忧虑成疾,在一个雷雨之夜,溘然长逝。翠翠仍旧在渡口撑船,她一面与爷爷的坟墓作伴,一面等待着意中人傩送的归来。然而日子一天天过去,傩送仍未回来。他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
小说的故事虽不复杂,作者却借此由衷地歌颂了保留在边地人民身上的那种原始人性美。在这偏远但却秀丽的边地,民性淳朴,古风犹存,几乎人人都是善和美的化身。忠于职守,古道热肠的老船夫,廉洁不贪,慷慨济人的顺顺,不骄惰,不浮华,公平诚实的天保和傩送,信守爱情初衷的翠翠,侠风义骨的杨马兵,都是作者所向往的那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具体体现。但这些毕竟只是作者的一种回忆,甚至于只是作者已经理想化了的一种回忆。由于封建文明、“近代文明”的侵蚀和污染,即使在边地,这种原始的人性美,也正由城市而农村,几乎快要消失殆尽。沈从文对此有着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在作品中也隐隐地流露出来。小说一开始,那种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儿,一条渡船,一只黄狗的画面,就给人一种既优美又忧郁的意味。而随着王团总女儿的出现,那座价值七百吊的碾坊又一直压在老船夫、翠翠和读者的心上。作品结尾,溪边那座小白塔在雷雨之夜的倒塌,象征着边城人优秀传统的倾覆,它的重建也正体现了作者希望挽回世道人心的苦衷。可以说,《边城》一方面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对于这种人性美正面临危机的深沉忧虑。
小说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画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再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优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一枝奇葩。

《边城》

是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同时也是沈从文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边城》最早的版本是于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的。小说是以川湘交界处的一个小山村为背景,描写了一个非常优美而又缠绵的爱情故事,其中有爱与愁、喜与悲等复杂的人世间的最纯朴的情感,在这之中,表现出极为丰富的人爱与人老船工和他的孙女翠翠与船总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关系。小说描写的是一个情的内涵。作品描写船总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天保主动退让,乘船离家而去,不幸葬身水底;而傩送闻知天保的死讯,也无心再去追求爱情,悄悄地远走他乡。之后不久,老船工也撒手人世,只留下翠翠一人孤独地怀着对祖父的伤悼和对情人的思恋,继续独自守在渡口边。小说中还反映出湘西地区的宁静的生活和纯朴的民风,其描写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表现出当地所特有的风土人情,使得整部作品充满着牧歌式的纯情。小说具有十分独特有的艺术风格,从中反映出沈从文的理想的、自然的人生形式。小说语言自然清纯、优美动人。《边城》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边城

中篇小说。沈从文著。写于1934年。描写一个撑船老人的孙女翠翠和当地掌水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湘西地区美丽的自然景色、淳厚的生活风习和人物心性,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美的向往与追求。充满牧歌情调。

边城

中篇小说。沈从文著。创作于1936年。小说描写一个撑渡船老人的孙女和当地掌水码头的团总的两个儿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借助这一缠绵曲折的情节来描绘湘西地区的生活宁静和民性淳朴。在他的笔下,边地的自然景色、生活风习、人物心性无不美好,无论贫富军民,都淳朴善良。即便生活中有一些不幸,也皆由偶然或误会所生,而人们也毫不惊骇。整个作品充满了一种牧歌情调,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优美动人,艺术上也别具一格。发表后受到读者的称道,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边城

大型舞剧。民间生活题材。文学本作者盛和煜,舞台本编导谢晓泳、王端仪、王小元、刘振球、刘永尧,作曲配器杨天解,舞美设计范宇、袁荣明、吴介隆、周亚加。根据沈从文小说《边城》改编。描写20世纪30年代湘西边城小镇渡口上老船夫和孙女翠翠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摆渡生活,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俩之间朦胧的情感牵连和误会,情节简单,风格清丽,乡土风味醇厚,是旧时代山乡劳动大众痛苦生活的写照。1994年由省歌舞团排演,以《翠翠》剧名参加全省新剧 (节) 目会演,获优秀剧 (节) 目奖等多项奖励,《戏剧春秋》 1995年第3期以《大型舞剧 〈边城〉专刊》发表剧本和剧评多篇。1995年11月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去北京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中最高档次奖励——文华大奖,以及剧作、编导、作曲、舞美设计、表演等多个单项奖。


边城

中篇小说。沈从文著。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出版。作品以湘西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为背景,描写摆渡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故事。在山清水秀的优美自然环境和淳厚朴实的民族风俗中,交织着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以及边地人民间的友爱,反映出清末民初湘西边地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借以否定上世纪30年代现实生活中唯实唯利的庸俗人生观。所写湘西人事风俗,具有田园牧歌式的情趣,带着似真似幻的诗意,既有独特文学意义,又不乏民俗学价值,曾被改编为电影,向为人们所推崇。

《边城》

中篇小说。沈从文著。1934年1月1日至4月23日在《国闻周报》上连载,同年10月生活书店初版。作品以川湘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摆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的两个儿子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翠翠自幼丧母,在外祖父的爱抚和大自然的怀抱中长大,性格温顺善良,心灵美好纯洁。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与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而翠翠只是深爱着聪明、俊美而多情的傩送。豪放豁达的天保自知不能得到翠翠,便乘船远行,不幸沉没于激流之中。傩送虽然爱恋着翠翠,但因哥哥之死与翠翠有关而不敢公开向她求婚。此时船总要傩送娶富家女子为妻,傩送婉言拒绝后也离家出走了。不久,深怀内疚的外祖父在一个暴风雨之夜与世长辞,只留下孤独的翠翠。此后,翠翠终年守候在渡口,盼望着心上人的归来。小说在展开故事情节的同时,着力描写了边地旖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和人情的美好,洋溢着牧歌式的浪漫情调与浓郁的泥土气息。作品语言新鲜活泼,人物刻画细腻,风格自然、清丽、隽永。但时代色彩淡薄,将人情美理想化,是其不足之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