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进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进士向国家举荐人材。隋唐时,进士为最贵。明、清时又把进士分成等第。进士是自隋唐以后入仕升官的途径。《新唐书·选举志》: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高宗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 《清史稿·选举志三》: “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曰3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❶科举考试中常举科目之一,见“进士科”。 进士意指可以进授爵禄的人才。始见于《礼记·王制》。周代乡学学生数经选拔,极优者告之于王而升诸司马,称进士。隋创科举,始置进士科,历代沿袭。明清时,举人会试考中经殿试赐出身者通称进士。 进士❶科场称谓。本指地方贡举的人才。后逐渐成为科举进士科及第者的名称。其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唐代作为经州县考试后解送朝廷考生之通称,意为由地方“进”给中央之士,亦称“举人”、“贡士”。史传常有“举进士”之语,此“进士”即指应试之人。考试后录取者称“赐进士及第”。宋沿唐制,进士科举人殿试合格,按五甲等第,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后,方为登科。辽、金、元亦作为对殿试录取者之通称,凡中进士,即得授官。明清沿前制,凡举人经殿试录取后赐出身者,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院官,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考选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及州县官等。又,太平天国科举考试以三甲为进士,而以二甲为翰林。 进士中国古代贡举的人才,可以进爵授禄的人。始见 《礼记·王制》。封建王朝科举考试的名目和及第的等级。隋朝始设进士科,唐宋相沿并作为主要科目,通过礼部考试的举人都称作进士。明清两代的进士除通过会试外还须经过殿试。 进士清代满洲八旗等旗人贡士与汉贡士经殿试及第一之赐称。顺治时,满汉分榜,满汉各有进士。康熙九年(1670),满汉合榜后,仅存进士、翻译进士、宗室进士之分。考中者可授修撰、编修、主事、中书、知县等官职。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科举后停授。 进士中国古代贡举的人才,可以晋爵授禄的人。始见《礼记·王制》。封建王朝科举考试的名目和及第的等级。隋朝始设进士科,庸宋相沿并作为主要科目,通过礼部考试的举人都称作进士。明清两代的进士除通过会试外还须经过殿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