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进士科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进士科

科举制度中选举官吏的一种形式。始于隋代,此后历代沿用,并且发展成为到明、清的主要科举科目。《宋史·选举志一》: “宋之科目,有进士,有诸科有武举。……凡进士,试诗、赋、论各1首,策5道,帖《论语》10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10条。” (见进士)

进士科

科举考试中常举科目之一。“进士”一词始见于《周礼·王制》,指可以进爵授禄之人。作为取士科目,始置于隋炀帝大业年间。唐沿置,考试内容主要是诗赋,一般进行帖经、试杂文和对策三场考试。初期与明经科并重,安史之乱后,进士科的录取标准发生变化,逐渐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最受重视的科目。宋沿唐制,亦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考试内容有诗、赋、论、时务策、帖经及墨义等。其中诗、赋成绩为合格与否的关键。熙宁四年 (1071年)罢明经、诸科,专以进士一科取士。进士科又罢试诗赋、帖经、墨义,只试经义和论、策。元祐四年(1089年),解、省试时,分设经义兼赋进士、经义进士。前者首场试诗赋,后者首场试经义,第二、三场试论、策。殿试均为时务策一道。绍圣元年(1094年),罢试赋进士,令士人专习经义。南宋定制,分为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解试、省试时,经义进士试经义、论、策;诗赋进士试诗赋、论、策。殿试时,仍均试策一道。元代之后,进士科考试不再分经义进士、诗赋进士,但元代进士科分右榜、左榜。明清进士科实行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殿试合格者均称为“进士”。其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历代对进士及第或出身者待遇优厚,进士科得人最多,进士科高第者往往十数年即可荣升为宰相,故世称为“将相科”。

进士科

科举常设科目之一。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设,后历代相沿。唐诸科中最为重视。宋以后其他科目多废。明清时仅存该科。

进士科

科举考试科目。隋始置。唐尤贵此科,其得人亦为最盛。考试内容为诗、赋及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后以箴论表赞,代诗赋试策三道。初与明经科并重,安史之乱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最受重视的科目,亦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宋沿唐制,亦作为科举考试最重要之科目。考试内容有诗、赋、论、时务策、帖经及墨义等。其中诗、赋成绩为合格与否的关键。熙宁四年(1071)罢明经、诸科,专以进士一科取士。进士科又罢试诗赋、帖经、墨义,只试经义和论、策。元祐四年(1089),解、省试时,分设经义兼诗赋进士、经义进士两科,前者首场试诗赋,后者首场试经义,二、三场均试论、策。殿试均为时务策一道。绍圣元年(1094)又罢诗赋进士科,令士子专习经义。南宋复分为诗赋进士、经义进士两科。录取者,第一二等赐及第,第三等赐出身,第四五等赐同出身。进士及第及出身者,待遇优厚,士子多习此科,以为进身之阶,后世称为将相科。金亦置,分词赋、经义两科,以待汉族士人。词赋进士科试赋、诗、策论各一道,经义进士科试所治一经义、策论各一道。大定十一年(1171),创设女直进士科,以待女真士人。元进士分论、经义、词赋三科,又有蒙古进士科、汉人进士科之别。明清不再分科,只有文、武科之区别,经殿试录取后则称为进士,故习惯上仍称文科为进士科。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