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道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道

见“天山南路”。

中道Zhongdao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提出的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其意为既不过分又无不足,处于两个极端的适中、适度。希腊文mesotes的意译。亦译作“中庸”或“中庸之道”。中道不同于中国的“中庸之道”,不是折中调和,而是在“适当的时间和场合,对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即行为的恰到好处。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的美德与人的激情和行动有关。激情和由激情所引起的行动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的特征,而只有中道(适中)才是美德的特征。美德就在于对激情的控制、支配,既不能完全清除它,也不能听任放纵它,而应该舍两极端而执其中,也就是遵循中道。中道顺应理性,就是美德、至善。他说:“大家既然已公认节制和中庸(中道)是最好的品德,那么人生所赋有的美德就完全以(毋过毋不及的)中间境界为最佳。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们最能顺从理性。趋向这一端或那一端——过美、过强、过贵、过富或太丑、太弱、太贱、太穷——的人们都是不愿顺从理性的引导的。”(《政治学》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205页)极富者会“变成狂暴的大罪犯,”极贫者会“变成无赖或下贱的流氓”,唯有财产适中的阶级最懂得中道,是国家中最安稳的阶级,由他们执政最理想。他指出,勇敢是鲁莽和怯懦之间的中道;慷慨是浪费和吝啬之间的中道;节制是纵欲和麻木之间的中道;自尊是傲慢与自卑之间的中道等。但并不是在任何道德行为中都允许有一个中道,如奸淫、偷盗、凶杀等行为,他们本身就是恶德,并不是过度或不及才是恶的。中道美德的获得是在不断的实践活动中训练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就可以找出中道的分寸来,由习惯而成自然。

中道

古代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域的通道。分南、中、北三道。1.三国时期的中道,据三国魏鱼豢《魏略·西戎传》记载:自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出发,经今新疆罗布泊西行,以后的路线大致与《汉书·西域传》的北道相同。2.隋代的中道,据《隋书·裴矩传》记载,大致与《汉书·西域传》的北道相同,西端以今伊朗为终点。3.唐代的中道,据唐道宣《释迦方志》记载:自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以后的路线与《汉书·西域传》的南道相同。


中道

希腊文mesotes的意译。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应用于伦理学中,指不偏不倚,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不及是恶行的特征,只有适中才是美德的特征。如勇敢是鲁莽和怯懦的中道,因而是美德。孔子的“过犹不及”,亦是力求中道。

中道

又称“适中”、“中庸”。古希腊的道德范畴。亚里士多德对“中道”作了系统论证,使之成为定型的道德范畴和最高道德准则,并被广泛运用于他的哲学和政治学。他认为,人的行为有三类:过度、不及、适中(中道)。其中“过与不及”皆是恶行,唯有中道才是善行,“道德的本性就在遵守中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中道”,和传统流行的“中道”有区别也有联系。他把“中道”区分为“绝对的中道”和“相对的中道”。“绝对的中道”是指对两极端距离绝对相等的中间状态,主要指数学上对自然物的分割或量度。例如6是10和2的中道。绝对中道对任何人在任何条件下都是同一的。“相对的中道”是伦理学的中道,是人的“过度”与“不及”两极端行为之间的一种“适中”的要求和状态,它是“因人而异的适度要求或状态”。他说:“对我们而言的中道,即相对的中道,是指不太多,也不太少,这是因人而异的”,“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和机会,对于适当的人和对象,持适当的态度去处理,才是中道,亦即是好的中道”。(《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296—297页)他还认为, “中道”不仅是伦理学的根本原则,而且也是其他领域普遍适用的基本原则。不过,这种中道,一般人是很难实现的。它要靠极少数最优秀的“智者”的“直觉”来把握。这种直觉,一靠天赋,二靠经验(理性活动而非广泛的社会活动的经验)。这智者实质上是指奴隶主的“完人”。他的中道思想,对后来伦理思想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7:3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