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逍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逍遥庄子用语。指遵从自由意志而生活。《庄子·逍遥游》载: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庄子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者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郭象注:“夫小大之物,苟失其极,则利害之理均;用得其所,则物皆逍遥也。”(《庄子·逍遥游注》)庄子在《大宗师》又以逍遥释“游方之外者”,他说,游方之外者,“假于异物,记于同体;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反复终始,不知端倪;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逍遥是指按照自身存在的需要而生活,同时又是一种自觉的主观自由的生活。《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以后至秦汉时期,学者多将“逍遥”解为自由生活。屈原《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韩诗外传》卷五:“逍遥乎无形之乡。”《后汉书·张衡传》:“永逍遥乎宇内。”亦解作清闲度日。 《玉篇·辵部》:“逍,逍遥,清暇也。”《世说新语·赏誉下》注引荀绰《冀州记》:“淮见王纲不振,遂纵酒不以官事规意,消摇卒岁而已。”魏晋玄学家郭象、向秀以玄学释逍遥,认为“小大虽差,各任其性,苟当其分,逍遥一也”(《庄子注》)。东晋僧人支道林反对这种观点,认为“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因而,他主张逍遥生活的实现,必须以人的自由意志(“天正”)为前提。他在《逍遥游论》(今亡)中说:“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而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世说新语·文学篇》注引)。逍遥生活在道、玄、佛家那里,所追求的只是一种世外的精神自由的生活而已,表现出逃避社会生活的消极的道德倾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