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通天台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通天台

《汉书·郊祀志》: 元封二年,“乃作通天台”。《汉旧仪》: “台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 《三辅黄图》: “武帝元封二年作甘泉通天台。《汉旧仪》云: ‘通天者,言此台高通于天也。’ 《汉武故事》: ‘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望见长安城’”;“亦曰候神台,又曰望仙台,以候神明、望神仙也。”

通天台

戏曲。清吴伟业(1609—1671)撰。二折。伟业有《梅村集》已著录。此剧于清初顺治间成书。署名灌隐主人。乃作者本《陈书·沈炯传》自喻。叙沈炯流寓长安,偶过汉武帝通天台,登台痛哭。醉卧酒店梦武帝召宴,欲起用之。作者借剧中沈炯之痛哭,泄其心怀亡国之幽愤。其中第一折,悲壮愤懑,感人不亚于《桃花扇》之《哀江南》曲。有《杂剧三集》本,《暖红室汇刻》本。

通天台

清吴伟业撰。其生平见《梅村集》条。此剧写主人公梁朝尚书沈炯自梁亡后,身遭离乱,失路异乡,旅居长安,忧愁不堪。一天,带着小僮来到长安郊外荒凉之地,偶至汉武帝通天台遗迹。观之不禁生古今兴亡之感,恣情痛哭于天台下。久之,使僮沽酒,乃执笔草一奏文,奉武帝之灵。既而醉眠,梦武帝读其奏文,爱其才,欲起用之。沈炯固辞。于是武帝为之设宴饯别,令宫女丽娟出歌,沈炯听之,益增悲哀。帝遂送之函谷关外。沈炯醒来,身在通天台下一酒店中。此剧曲文富有诗情,其发亡国之痛,尤多真情实意。但剧本情节缺少曲折,起伏简单,缺乏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但作者借前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垒块,以情动人,寓意深刻。有《杂剧新编三十四种》本、《暖红室汇刻》本,《古本戏曲丛刊》二集据后者影印。

通天台

西汉甘泉宫内建筑之一,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建造。因该台极高,故以通天为名。通天台高度三十丈(一说三十五丈,还有一说百余丈,可能百余丈当为泛言极高,并非实指),望云雨皆在其下,立于其上可望见长安城。上有承露盘,雕有仙人掌,手持玉杯,以承接云中甘露。祭祀泰一神时, 要集中童男童女在此歌舞,并派人上通天台等候天神,有流星光芒陨下即为天神降临, 通天台上等候者即举烽火,皇帝于下面竹宫遥拜。汉昭帝元凤年间,通天台自毁,传说其椽桶建构化为龙凤随风雨飞去。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