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通济堰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通济堰位于新合乡堰头村松阴溪上。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大坝初由木筿筑成,南宋开禧年间(1205—1207)改建为石坝。至迟宋时已形成一座275米长的拱形水坝,是世界水坝建筑史上第一座拱形大坝。后历代均有整修,逐渐形成除水坝外尚有22.5公里长的干渠和300多条支渠组成的庞大配套水利工程。今大坝为1954年重修。近处有詹、南二司马庙,纪念始建通堰之功。庙内有宋元以来碑刻,详记当地水利情况。 通济堰Tongji weir古代引水灌溉工程。 通济堰唐代四川地区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占称桐梓堰,又称远济堰。东汉末年 (220年前后) 始建,唐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剑南采访使章仇兼琼率众再建,自蜀州新津县邛江口开凿灌渠,引岷江支流南河、西河和都江堰的回归水,分4筒引水南下,灌溉眉州彭山、通义二县耕地。灌渠全长120里,有大堰10座,小堰4座,灌溉面积1700顷,取名远济堰。唐僖宗时,眉州刺史张琳又加以扩建,灌溉面积增至1.5万顷,改名通济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整修,形成多功能灌区。参见通济堰灌区。 通济堰位于四川省彭山县境。建于唐开元年间。《唐书·地理志》记彭山“有通济大堰一,小堰十,自新津中江口引渠南下百二十里至眉州(今眉山县)西南入江,灌田千六百顷,开元中(713~743年)益州长史章仇兼琼开。”五代时重修,将此堰与新津的远济堰合二为一。明宣德七年(1432年)又大修,分16渠,灌田2.5万余亩。后10年复大修。明末荒废。清代多次增修。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