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逻辑实证主义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逻辑实证主义luojishizhengzhuyi,Logical Positivism20世纪30—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哲学流派,又名逻辑经验主义。它的核心是维也纳学派。德国哲学家M·石里克接任维也纳大学归纳科学哲学讲座的教授后,他与A·汉恩、P·弗朗克、O·纽拉特、R·卡尔纳普等于20年代末建立了维也纳学派。由于H·莱辛巴赫在德国及A·J·艾耶尔等人在英国的推动,使学派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他们继承了D·休谟、A·孔德、J·S·密尔和E·马赫的实证主义思想,在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科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逻辑实证主义。此后又在G·弗雷格、B·罗素、L·维特根斯坦的影响下得以发展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或“新实证主义”。分析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学说或流派。狭义上仅指以石里克、卡尔纳普、艾耶尔(Al-fred Jules Ayer ,1910—)等人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的哲学观点。广义上还包括以莱欣巴赫、亨普尔(Carl Gustav Hempel ,1905—)为代表的柏林学派和以塔尔斯基(Alfred Tarski,1902—)卢卡西维兹(Jan Lukasiewicz,1878—1956)为代表的华沙学派的理论。他们从休谟、孔德和马赫等人的经验论和实证论出发,并吸收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原子论以及数理逻辑学说,把哲学归结为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他们把命题分为逻辑命题和经验命题,认为前者是重言式的分析命题,后者是能提供新知识并能为经验所证实的命题,只有这两类命题才有意义,其他命题都是无意义的伪命题。由此出发,断定传统哲学所争论的问题都没有意义,因而应当彻底抛弃。宣称哲学要被科学的逻辑所取代,而科学的逻辑无非就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句法。自30年代起,逻辑实证主义由现象主义转向了物理主义。随着物理主义的失败,它又与分析哲学其他派别合流。 逻辑实证主义又称逻辑经验主义,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主要指维也纳学派的哲学思想,但人们习惯上把莱辛巴哈等人的柏林学派、塔尔斯基等人的华沙学派、以及艾耶尔、凯拉等人的哲学也称作逻辑实证主义。这派哲学继承的是休谟、孔德、马赫的思想衣钵,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直接的理论先导。其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一)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特别是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二)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既不是分析命题也不是综合命题,是无意义的伪命题;(三)提出经验证实原则,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综合命题才有意义,后来又提出较为和缓的可检验性原则和可验证性原则;(四)主张以物理语言为基础,实现科学的统一。60年代以后,逻辑实证主义由于无力解决理论上的困难而逐渐衰落。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