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遏制政策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遏制政策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执行的一种外交政策。由外交官乔治·凯南于1947年提出。认为对付共产主义运动,主要不是直接对付苏联,而是要处理好“非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关系,加强对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控制,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 遏制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外交政策。1946年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关系趋于崩溃,1947年3月美国正式提出杜鲁门主义。在此背景下,美国前驻苏公使衔参赞乔治·凯南先是在1946年2月向国内发出八千字电报,继而又于1947年7月代名“X先生”,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系统地提出了遏制政策。他认为,苏联主要关注的是尽可能扩大它在世界上的权力和影响,“美国不可能指望在可预见的将来同苏联政权享有政治上的亲善关系,美国必须继续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为此,要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性的政治冷战等手段,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遏制其影响的扩大。他认为,通过遏制政策,可以使苏联在推行它的政策时极大地增加困难,并能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导致苏联力量的瓦解或者逐步趋于软化,凯南的遏制理论对杜鲁门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是美国战后发动对苏冷战,推行全球侵略扩张政策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政策思想,美国还在军事上制定了“遏制战略”,主张以陆、海、空三军“平衡发展”为方针,以常规军事力量为主要作战手段,以原子弹为讹诈工具,以美苏必战为宣传烟幕,以包围、遏制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为借口,侵略和控制亚、非、拉广大中间地带。1989年,布什政府在东欧局势骤变的背景下,又在凯南遏制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遏制”的新遏制政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