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道德情感的培养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道德情感的培养Daode qinggan de peiyang

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之一。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教育, 使他们具有自尊感、责任感、义务感、友谊感、集体荣誉感、阶级情感、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等等。道德情感是个人参加社会道德生活和受教育的结果。它一旦出现,就会成为人们驱使自己做出道德行为、抵制不良影响、改善自身道德状况以形成品德的内部积极因素, 成为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情感应当从儿童开始培育。少年儿童道德情感的形成是以直觉的形式向自觉的形式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想使少年儿童道德情感的形式逐渐完备、水平不断提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❶为学生作出道德情操的表率,努力成为善于播种、诱发道德情感的园丁。教师应该是一个对小学生、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爱憎分明,善于表露真情的人;是一个在褒贬品行时能激起小学生敬慕或羞愧之情的人;教师若能真诚地尊重、关怀学生,对他们既严格要求又体谅关心,和学生分享苦乐,休戚相关,会赢得学生的敬爱,使他们学会以热诚待人,这本身意味着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的孕育。
❷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使小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接受道德舆论的影响。小学生生活在集体中,经常会出现集体要求与个人需要的矛盾和情绪的波动。教师要善于组织和运用集体舆论,使小学生取得适应集体要求的行为经验,学会调节需要的能力,获得与集体一致的道德感。
❸教师要充分利用具有道德感染作用的儿童文艺作品。小学生在观看文艺作品或文艺表演时,常以主人公自居,情随境迁,苦乐与共。教师要引导小学生与正面人物对照,扬长避短,使他们学会在喜悦中获得教益。小学生有时会仿效反面人物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产生副作用。教师要做好文艺作品的选择和鉴赏指导工作,这种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❹防止情理脱节,逐步加深道德理论的教育。离开情绪感染、不顾对象的理解力而一味空泛地讲理,会使小学生对伦理性的谈话产生莫名其妙或厌烦情绪而持冷漠态度。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难于使小学生产生有原则、深度的道德情感。教师应经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指导学生把已有的道德体验在道德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成为他们自己的自觉、深厚的道德情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