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临川集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临川集即《临川先生文集》。 临川集别集。一百卷。北宋王安石撰。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制定并推行新法。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熙宁九年(1076)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临川集》别集名。北宋王安石著。王安石,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临川今为抚州市)人。别集名因其原籍临川而得。最早是宋徽宗时由薛昂等人编辑成集,但早已散佚了。南宋时,龙舒、杭州、临川等地都有刻本。流传至今的有龙舒本《王文公文集》,共56卷文、44卷诗;南宋杭州本《临川先生文集》有100卷,其中诗38卷,文62卷;明朝嘉靖年间抚州刊本,依据《临川本》而得,编次与杭州本大致相同。 临川集别集。北宋王安石(临川人,封荆国公,谥文)作。一百卷。始编于北宋末薛昂。南宋李壁有《王荆文公诗笺注》五十卷,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本。清沈钦韩有《王荆公诗集李壁注勘误补正》四卷,又有《王荆公文集注》八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将沈氏二书合刊,名《王荆公诗 文沈氏注》。 《临川集》100卷。收诗词和散文。其文立意高远,语言简洁雄健,不假比浮辞,析理透彻明晰,是宋代古文代表作家。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本,题《临川先生文集》。又有《四部备要》本。 临川集一百集。宋王安石(1021—1086)撰。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庆历三年 (1043)进士,任淮南判官,知鄞县,历任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点。嘉祐三年 (1058)入为度支判官,上万言书,以变法为言。不久,直集贤院、知制诰。神宗即位,命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 (1069)拜参知政事,力主变法。三年 (1070),拜宰相。先后推行青苗、水利、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法,并改革科举整顿学校,全面实行新法。熙宁七年 (1074)四月,由于司马光、文颜博、吕公著等人强烈反对,神宗动摇,变法失败。王安石被罢相,任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次年,改集禧观使,封舒国公。元丰二年 (1079),复拜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封荆国公。王安石性格倔强,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曾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其文雄健峭拔,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遒劲清新,词风豪气纵横。著有《周官新义》、《学说》等。此集全名为 《临川先生文集》。全书按古诗、律诗、挽辞、集句、四言诗、赋、铭、赞、书疏、奏状、札子、内制、外制等顺序排列。校语附记在每卷之末。书前有明人王宗沐等序,卷末有明人章汝明等书后。另将岛田翰等人所辑王安石诗、文、词佚篇汇为 《补遗》一卷附于后。王安石文集版本向来很多。有南宋龙舒《王文公文集》刻本、明嘉靖间的应氏本和何氏重刻本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