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君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6 郑君里1911—1969电影导演。广东中山市人。早年参加左翼戏剧、电影活动。因在《悭吝人》中饰演南医生一角而成名。后在《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中担任主要演员,与蔡楚生合作编导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战和黑暗统治的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独立执导了影片《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颁发的一等金质奖章。解放后导演了 《宋景诗》、《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影片。他还从事戏剧和电影学术理论研究,有论著《角色的诞生》、《画外音》,译著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自我修养》(前部)、波里斯拉夫斯基的《演技六讲》。 郑君里中国电影、话剧演员、导演、表演理论家。祖籍广东中山县,1911年12月生于上海。1928年,郑君里考入了南国艺术学校戏剧科。1931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时,他被选为执行委员。1932年,郑君里进入联华影业公司,在《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等20多部影片中任主要或重要演员。他的表演质朴自然,善于表现角色内在的思想感情,受到观众的好评。1935年,他转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在 《钦差大臣》、《大雷雨》 等话剧中任主要或重要角色。
郑君里1911—1969中国电影导演。广东中山人。早年参加左翼戏剧、电影活动。在影片《新女性》、《大路》、《迷途的羔羊》中任主要演员。1947年,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主要作品有《乌鸦与麻雀》、《林则徐》、《聂耳》、《枯木逢春》等。 郑君里中国电影演员、导演。1911年12月6日生,1969年4月23日去世。原籍广东省中山市,生于上海市。1928年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1929~1937年间,从事话剧和电影演员工作,并改名为郑君里。1932年入华联,在《大路》(1934)、《新女性》(1934)、《迷途的羔羊》(1936)等20部影片中扮演角色。1940年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各民族团结抗日的长纪录片《民族万岁》。1946年在昆仑影业公司与蔡楚生合作编导《一江春水向东流》。次年,导演的《乌鸦与麻雀》,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导演了《宋景诗》(1955),《林则徐》、《聂耳》(1959),《枯木逢春》(1961)等。其中《聂耳》获1960年第12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传记片奖。撰有《画外音》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