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郑和下西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354 郑和下西洋

见08049条。


013 郑和下西洋

见08049条。


049 郑和下西洋

郑和(1371—1435),明代著名航海家。原姓马,字三保,云南昆阳州 (今云南晋阳县)人,回族。12岁为燕王朱棣邸宦官,“靖难之役”后,因战功被朱棣赐名为郑和,任太监。朱棣登位,决意以富厚的国库为后盾,开展官方贸易,以达到联络各国君主,扬威海外的目的。1405年12月起,下令郑和、王景弘组织宝船队,到1433年7月止,共有七下西洋壮举。明初的西洋指南海以西的海域及沿岸各国。第一次,1405年12月至1407年9月2日,郑和率27800余人,分乘62艘宝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到达占城、爪哇、旧港、暹罗、满刺加、古里(科泽科特)、溜山 (马尔代夫群岛)、忽鲁谟斯(霍尔木兹)、天方(吉达)、阿丹(亚丁)。第二次,1407年12月至1409年8月,到过暹罗、爪哇、锡兰山、古里。第三次,1409年12月至1411年6月,去过暹罗、爪哇、古里、天方。第四次,1413年12月至1415年7月8日,经爪哇、苏门答剌、古里、忽鲁谟斯、比剌(莫桑比克港)、孙剌(索法拉港)、木骨都束 (摩加迪沙)、卜剌哇(布腊哇)至麻林(基尔瓦)。第五次,1417年12月至1419年7月17日,郑和奉命伴送15国使团返国,最远到达霍尔木兹、亚丁和基尔瓦。第六次,1421年1月至1422年8月,郑和奉命护送忽鲁谟斯等16国使节还国,到达亚丁、摩加迪沙、布腊瓦和马尔代夫群岛。第七次,1431年12月至1433年7月6日,到达霍尔木兹、摩加迪沙、布腊瓦、亚丁、吉达等20国。在近三十年中同亚非三十余国贸易,输出丝绸、瓷器、彩币、药物和铜器等,运回货物多达185种。其中,香类29种,珍宝23种,药品22种,五金类17种,布类51种,用品8种,动物21种,颜料8种,食品3种,木料3种。此种贸易对印度洋地区各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增强了文化交流和友谊。每次动用船只成百上千,所谓60余艘宝船系指运宝货之船。此类宝船稳性好,坚固耐远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有9桅,船体长达138.084米,阔56米,与今日之万吨轮船相仿。最小的战船也长十八丈,阔六丈八尺,有5桅。大船载重量至少在1500吨以上,能乘四至七百人。宝船队组织严密,在每次27000以上的人员中,有外交、贸易、通事(翻译)、医官、军事人员,以及火长、舵工、碇手、水手等航海技术人员。郑和下西洋将中国的航海事业推向了足以震惊世界的高峰,对欧洲船舶设计和航海产生了巨大影响。

郑和下西洋Zheng he xiaxiyang

指明初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世界著名的航海家。洪武(1368-1398)时入宫,初在燕王藩邸任职,随朱棣起兵有功,擢升为太监,赐姓郑。历事永乐(1403-1424)、洪熙(1425)、宣德(1426-1435)三朝。世称“三保太监”,也称“三宝太监”。明人划分东西洋以今婆罗洲为中心,婆罗洲以西称“西洋”,以东称“东洋”。“文莱,即婆罗洲,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张燮《东西洋考》卷五《文莱》)郑和航海所到的地区大都在婆罗州以西,所以俗称“三保太监下西洋”。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疑惠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卷304《郑和传》)特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第一次远航是永乐三年(1405)六月,他与副使王景弘等从苏州刘家河(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首先到占城(越南南部),遍历爪哇(印尼爪哇岛)、暹罗(泰国)、满剌加(马六甲)、苏门答腊、忽鲁谟斯(位于波斯湾)等地,于永乐五年九月返回南京,前后历时两年三个月。郑和这一次航行,共有船只63艘,人员27000多名,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容千余人,是当时海上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最先进的航海设备。从永乐六年到宣德八年(1433),郑和又六次率领舰队远航。前后历时20余年,共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等的航行早将近一个世纪,舰队规模和船只之大更是远远超过了他们,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盛举。郑和远航的船队,满载瓷器、丝绸、锦绮、铁器等,一方面代表明朝皇帝向各国赠送礼品,邀约他们派使臣到中国访问;同时也和他们进行贸易,交换象牙、宝石、珍珠、香料等物。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很多国家在郑和的远航船队访问后派使臣来中国建立邦交和进行贸易。后郑和的随员马欢著《瀛涯胜览》、费信著《星槎胜览》、巩珍著《西洋番国志》,记载了所至各国的情况,丰富了中国人民的世界知识。

郑和下西洋Zhenghe xiaxiyang

明朝初年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回族。洪武时入宫,因随朱棣起兵“靖难”有功,赐姓郑,擢升为内官监太监。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为了扩大明朝在世界上的影响,“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史》卷三百四《郑和传》)使南洋国家朝贡来华,特诏谕郑和出使西洋(今文莱以西的南洋群岛和印度洋一带)。郑和首次远航是在永乐三年(1405)六月,他与副使王景弘等率水手、翻译、工匠、医生及将士等共27 000多人,带着大量金银、丝绸、瓷器、铁器、布匹等分乘62艘大船从苏州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先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后历爪哇(今印尼爪哇岛)、苏门答腊、锡兰(今斯里兰卡)、忽鲁谟斯(今波斯弯口)、然后达印度半岛西南端的古里返航,永乐五年(1407)九月回到南京。此后,郑和又奉命于永乐五年至七年(1407—1409)、永乐七年至九年(1409—1411)、永乐十一年至十三年(1413—1415)、永乐十五年至十七年(1417—1419)、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1421—1422)、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1431—1433)六次出使西洋。前后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最南端到过爪哇,最北到过波斯湾的红海和麦加,最西已达非洲东部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郑和船队每到一处,就与他们进行贸易,将随船带来的中国宝物赠送给他们,并表示中国愿意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邀请他们派使臣到中国来。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相互间的友谊,同时也壮大了国威,提高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地位,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造船技术及航海水平的高超。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船只长44丈、宽18丈,有12面帆,需要二、三百个水手才能驾驶,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具有最先进的航海设备。郑和七次远航不仅是当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

即“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马赛克拼贴壁画。许荣初、赵大钧、宋惠民、刘希倬合作。为大连海运学院学术报告大厅制作。壁画以赭色底子作衬,排列有关郑和航海的一段文字记载,以字体大小深浅造成若隐若现的感觉,文字上面为五条大䑸宝船,船的造型加以装饰变化,宝船上下左右点缀以中国发明的大罗盘以及飞天、阿拉伯文字、伊斯兰教的月牙标志、印度装饰图案、两河流域的文物和非洲木雕等,表现航海和东西文化交流的深远含义。作品手法独特,将强烈的装饰性和浓厚的民族特点融为一体,既具历史感又具现代感。

郑和下西洋

明初大规模的远洋航行。郑和 (1371—1453)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人。朱元璋统一云南时入宫充宦侍,后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任内宫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保太监”。从永乐三年 (1405) 至宣德八年(1433) 先后7次奉命出使“西洋” (即今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所到之处有: 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 (今泰国),苏禄(今菲律宾)、满刺加、吉兰丹、彭亨 (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阿鲁 (今苏门答腊北部),爪哇,旧港,南勃里 (今印度尼西亚)、锡兰山 (今斯里兰卡)、溜山 (今马尔代夫群岛)、榜葛刺(今孟加拉)、柯枝、古里(今印度),美洛居、马鲁古群岛,远至波斯湾的忽鲁谟斯(今属伊朗) 和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红海岸的阿丹(即亚丁、今属民主也门) 以及非洲东海岸的不刺哇、竹步、木骨都柬(今属索马里),麻林(今属几内亚)等地。郑和远航,船队多至五六十艘,有船师、水手、卫兵、工匠、医生、翻译等约2万余人,浩浩荡荡。当时最大的船长44丈,宽18丈,可容纳1000余人,船上备有航海图,罗盘针等当时世界先进航海设备和技术。郑和与所到各国建立友善关系,并互相通商,进行和平贸易。船队满载中国精美的瓷器、钢器、金银、丝绸、茶叶等商品,换回香料,犀角、象牙、珍宝等物。通过贸易,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当时一些国家派使臣来中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郑和下西洋著有《郑和航海图》和《位编》, 记载了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此外,随行者马欢著有《瀛涯胜览》、费信著有《星槎胜览》、巩珍著有《西洋番国志》,分别记载了远航及所到各国地貌景物、风土人情、生产活动等情况,记述详实,内容丰富。郑和7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显示了中国人民征服海洋的智慧和才能。他最后一次航行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世纪。明朝廷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成功,将中国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中的一部分岛屿命名为永乐群岛和郑和群岛。

郑和下西洋

中国外交史和航海史上的重大事件。靖难之役后,明成祖命郑和下西洋通好。共历时28年。第1次下西洋于1405~1407年,27800余人,208艘船;第2次于1407~1409年;第3次于1409~1411年,27000余人;第4次于1412~1415年,27670人;第5次于1416~1419年;第6次于1421~1422年;第7次于1430~1433年,27550人。先后出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船队一般由63艘宝船组成,最大者长44丈(142m),宽18丈(58m)。每次有上百艘船随行。郑和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航海壮举。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3: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