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郑振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24 郑振铎1898—1958文学史家、戏曲史家、藏书家、作家。曾发现《脉望馆古今杂剧》。所编《清人杂剧初集》、《清人杂剧二集》、《古本戏曲丛刊》第一至第四集,搜求大量珍本,是研究中国戏曲的重要资料。 076 郑振铎1898—1958翻译家。原籍福建长乐县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21年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教,并致力于译介苏联文学。1927年出游欧洲,1929年回国,任燕京大学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此后他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组织许多著名作家、学者,系统介绍中外古典文学名著,规模宏大。虽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全部实现原计划,但仍是30年代文化出版事业的重要成果。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出访时死于空难。译有亚·奥斯特洛夫斯基《贫非罪》、泰戈尔《飞鸟集》、《俄国短篇小说译丛》等。 206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笔名西谛、CT等。生于浙江省永嘉县 (祖藉福建长乐)。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读书,积极投身过“五四”运动。1919年末与瞿秋白等创办《新社会》杂志,开始文学活动。1921年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其间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文学周报》,后曾主编过《小说月报》。“五卅”惨案后,曾撰文记述经过,与沈雁冰创办《公理日报》。“四·一二”政变后旅居巴黎从事创作。1929年初回国到燕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并主编《世界文库》。“九·一八”后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和历史小说。抗战后,写长诗《芦沟桥》,在“孤岛”参与编辑《鲁迅全集》等书籍。抗战胜利后创办《民主周报》。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等职。1958年秋率团出访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逝世。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 《郑振铎文集》。 郑振铎1898—1958Zheng Zhenduo现代作家、评论家、文史学家。常用笔名西谛、郭源新。祖籍福建,出生地浙江永嘉(今温州)。 郑振铎1898—1958Zhengzhenduo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翻译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等。生于浙江永嘉。19岁时靠亲友帮助到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求学,“五四”运动时和瞿秋白等人创办《新社会》杂志。1921年和茅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创办我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儿童世界》,1923年起,长期主编《小说月报》,并写了许多文学理论文章。1927年被迫出国避难。1929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任教,致力于学术研究和编辑文学刊物。解放后曾任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郑振铎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历史小说集《桂公塘》等。学术专著有《俄国文学史略》,这是中国介绍俄苏文学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泰戈尔传》,是中国第一本介绍、评价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专著。《文学大纲》将中外文学史及其名著合在一部书中叙述,开阔了文学工作者的眼界。此外还有《民俗学浅说》、《中国俗文学史》等等。在文学理论方面有《佝偻集》、《短剑集》等论著。他还主编了大型文学丛刊《世界文库》、《中国古代版画史略》、《古本戏曲丛刊》等图书。译著有《新月集》、《灰色马》等。作品收入《郑振铎文集》(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郑振铎现代著名作家、文史学家。生于1898年,卒于1958年。曾用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福建长乐人。1917年,郑振铎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郑振铎立即投入其中,与瞿秋白等人一起合编《新社会》旬刊。1920年,创办《人道》月刊。1921年,到上海商物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与茅盾、王统照等人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创办会刊《文学旬刊》,还组织创建“民众戏剧社”,编辑《戏剧》月刊。1922年,郑振铎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儿童文学期刊《儿童世界》。1923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倡导写实主义文学和为人生的血泪文学,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五卅”运动初期,郑振铎与叶圣陶等人一起合编《公理日报》,并撰写了《街血洗去后》。这一时期,他还撰写了《俄国文学史略》、《文学大纲》等著作,同时还翻译了一些外国优秀的文学作品。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郑振铎被迫出走欧洲。1931年,郑振铎回国以后,任燕京大学教授,同时在清华大学兼课。这一时期,他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并撰写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同时还与鲁迅一起合编《北平笺谱》,还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短篇小说。1934年,郑振铎来到上海,出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还为生活书店编《世界文库》,并参与了《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辑工作。1936年,与茅盾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郑振铎积极参加上海的抗日救亡运动,坚持进步文化工作,与胡愈之、周建人、许广平等人组织“复社”,出版进步书籍,同时编著了《中国俗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等著作。1945年,郑振铎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民主运动,创办《民主》周刊,宣传革命、民主的进步思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郑振铎曾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郑振铎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郑振铎文集》。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左为郑振铎 郑振铎中国现代文物与博物馆事业的组织者。曾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参与组织、领导了建国初期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文博事业各项法令与规划的起草、制订,对促进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参见“语言文字”中的“郑振铎”。 郑振铎1898—1958作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藏书家。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1921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曾任《小说月报》、《文学》、《文学季刊》及《世界文库》主编。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等论文集;主要学术著作《俄国文学史略》、《太戈尔传》、《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此外,还编印有《中国版画史图录》、《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大型图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编辑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中国古代版画史略》等。 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笔名有西谛、郭源新等。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在北京求学时,接触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结识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时,他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1920年夏,与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学灯》、《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丛书》、《戏剧》、《诗》等刊物的编辑工作。1922年1月,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的先驱。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其时,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成为当时重要理论评论家。1925年,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同年,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与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签发《人权保障宣言》。其时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泰戈尔传》和《文学大纲》等。1927年旅居法、英等国。1928年回国,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历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抗日战争时期,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创办《救亡日报》等。1938年出版《中国俗文学史》,代表了当时该方面研究的最高水平。抗战胜利后,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并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建国后,担任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理事会理事、副主席等职。主要著作还有文学史著作《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等,考古专著《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等,译著《新月集》和《飞鸟集》等,编有《中国版画史图录》等,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C.T、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五四运动”前后,结识瞿秋白、许地山、耿济之等,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创办《新社会》杂志。1920年与矛盾、叶圣陶、王统照、郭绍虞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1921年担任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1922年主办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周刊《儿童世界》,1923年接替矛盾主编《小说月报》。1925年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1927年“4.12”政变后,旅居巴黎。1928年10月回国,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此后任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6年当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抗日战争期间,创办《救亡日报》,参加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抗战胜利后,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主编《民主》周刊,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49年2月,郑振铎从上海绕道香港至北京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局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以及文联常委、作协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曲协理事等职,多次参加促进和平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国际活动。1958年10月,在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研究》、《佝偻集》、《短剑集》、《俄国文学史略》、《太戈尔传》、《文学大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古代版画史略》、《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文学》以及文学丛刊《世界文库》、《中国戏曲丛刊》、《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参加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等。 郑振铎1898~1958现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常用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1917年夏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1919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与瞿秋白、许地山等创办《新社会》旬刊,鼓吹改革社会。1921年1月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随后即去上海,先任《时事新报》副刊《学灯》编辑,后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旬刊》。此时所作新诗收入《雪朝》 (8人合集)中以真率、质朴的文字,表现觉醒青年对光明的追求。1923年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并发表大量文学评论,批评“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倡导“为人生的艺术”和“血与泪的文学”。“五卅”惨案发生后,与叶圣陶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帝国主义的暴行。此间创作的短篇小说编入《家庭的故事》,称为“将逝的中国旧家庭的片影”。还著有散文集《山中杂记》和学术专著《俄国文学史略》、《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大革命失败后被迫远走欧洲。次年回国先后执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并主编《文学》月刊和《文学季刊》。1932年出版《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和抒写海上见闻与离愁别绪的散文集《海燕》。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借助希腊神话描写现实生活,歌颂反抗精神; 还写有《中国文学论集》、《疴偻集》等论文集。1935年春,任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同时主编《世界文库》,参加《中国新文学大系》编选工作,与鲁迅合编《北平笺谱》等。1936年6月被选为“中国文艺家协会”理事,并写有文学论集《短剑集》和历史小说集《桂公塘》。后者同名短篇取材于文天祥的《指南录》,刻画了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跌宕多姿,格调苍凉悲壮,文笔古朴遒劲,为其历史小说的代表作。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上海沦陷后,与胡愈之等组成“复社”,出版《鲁迅全集》、《列宁选集》、《联共党史》等。抗战胜利后,主编《民主》周刊、《文艺复兴》月刊,编印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国家文物局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缅友协会长等职; 编著出版的有《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中国古代版画史略》、《中国文学研究》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1959、1963、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郑振铎文集》1至3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