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郯国故城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郯国故城位于城北100米处。郯,传为少皞后裔的封国,春秋时为子国,属鲁国附庸,战国初年被越所灭。遗址轮廓清楚,为不规则四边形,周长4670米,面积1.34平方公里。故城墙基宽40米,墙顶宽15米,高4米,黄土夯筑而成。城四方皆有青石垒砌之门。今存西、北城墙局部。南门门楼上原有“郯子故里”四字额。城内有石斧、绳纹陶片、陶鬲等文物出土。古城南约7公里处有郯庙村,村内有郯子庙,村北有郯子林,原有石表,今废。孔子周游列国,路过郯,曾与晋国程子俯身交谈终日,车盖为之倾斜,因此有“倾盖”的典故。 郯国故城周代郯国都城遗址。位于郯城县北百米。郯,亦作剡,己姓,或以为赢姓、祁姓,少吴后。《竹书纪年》载:“晋烈公四年(前416年)越子朱句灭郯,是郯之灭在战国早期。但《史记·楚世家》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犹有郯国,则郯至战国晚期犹存,或以为此郯为后之重封者,未知熟是。秦置郯郡;汉置郯县,迭为郡治;唐省县入临沂,宋金因之,元末置郯城县。郯城呈不规则四边形,周长4670米。城垣夯筑而成,夯层间铺有麦秫。基宽35—40米不等,残高4米。传郯城有四门,未详其所。城内常有周汉遗物出土。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