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鄂温克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现有1100多人,主要聚居在讷河市团结乡的鄂温克村和百露村,从事农牧业生产。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温克自治旗和周围几个旗、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使用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个方言。鄂温克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牧区通用蒙古文,农业区和靠山区通用汉文。过去,鄂温克族人多信仰萨满教,牧民同时信仰喇嘛教。 069 鄂温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26315人(1990年),多数聚居于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其余分布于内蒙古和黑龙江省其他旗县。使用鄂温克语,有海拉尔、陈巴尔虎、敖鲁古雅三种方言,无本族文字,牧区通用蒙古语文,农业区通用汉语文。历史上因住地不同,被称为“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1957年统一民族名称为鄂温克族。“鄂温克”意为“山林中人”。其先人原住于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山林中从事渔猎生产和饲养驯鹿。隋唐时的室韦与其有渊源关系,明代的“北山野人”是鄂温克与鄂伦春人的直接祖先。历史上曾抗击过沙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1958年成立了鄂温克自治旗,还建立了一些民族乡。鄂温克族行一夫一妻制,行族外婚,保存姑舅表婚特点,也与蒙古、达斡尔、鄂伦春等族通婚。死者行天葬(即风葬),近年亦多改土葬。民间多信萨满教或喇嘛教,也有信东正教的。 鄂温克族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讷河县。人口19343人(1982年)。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主要从事农牧业。信奉萨满教。好客尚礼,婚姻为族外婚,一夫一妻制。曾流行天葬。在人民政府帮助下,恢复发展生产,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现有1个自治旗,1个民族区和5个民族乡。 鄂温克族少数民族之一。亦作艾温克、埃文克。曾称索伦、通古斯、雅库特等。“鄂温克”,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的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额尔古纳左旗、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及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人口为19343人(1982)。操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农区多兼用汉语文,牧区则兼用蒙古语文。其族源可追溯到隋唐时代的室韦诸部。明清之际,主要分为三大支: 一为居住在勒拿河支流威吕河和维提姆河的使鹿鄂温克人,史称“喀木尼堪”或“索伦别部”;一为活动于贝加尔湖以东赤塔河一带的使马鄂温克,史称“纳米雅儿”或“那妹他”;一为分布于石勒喀河至精奇里江一带的鄂温克人,史称 “索伦部”,是人数最多的一支,已形成较大的部落联盟。清初,各部先后归附清朝,后叛去,复被征服,清廷以其氏族为单位编成“佐”,首领授牛录章京。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入侵,各部进行了顽强的反抗斗争,被迫南迁嫩江流域,成为“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初分为5个 “阿巴” (即围猎场)。雍正九年(1731)将5个围场的鄂温克壮丁按住地规定旗色,编成八旗。后来八旗官兵先后分迁于爱珲、墨尔根、齐齐哈尔、呼伦贝尔,乃至伊犁、塔城、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地驻防。一直到解放前,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从事畜牧业,有的从事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解放后,从事狩猎的鄂温克人也逐渐定居,并转向多种经营。建立了鄂温克自治旗,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鄂温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省讷河县等地。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牧区兼用蒙语文,农区兼用汉语文和达斡尔语。多信萨满教。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解放前,已进入封建社会,在大兴安岭北部游猎区的还保留着某些原始公社制残余。解放后从事游猎的鄂温克人从1954年起逐步定居,并转向多种经营。1958年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工农牧猎业生产以及交通、邮电、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行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点。节日主要有祭敖包、阴历年和“米阔勒”节等。 鄂温克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主要聚居区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多与蒙古、汉、达斡尔、鄂伦春等兄弟民族杂居。人口为266315人(1990年)。鄂温克亦作“艾温克”、“埃温克”,均系民族语音译,意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其祖先原居贝加尔湖以东和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带,与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一同被称作“索伦部”或“喀穆尼堪”。后金兴起后,曾受其管辖。17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大部分陆续南迁大兴安岭的嫩江流域居住,此后有部分进入呼伦贝尔草原。居住分散,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牧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而额尔古讷左旗游猎区尚遗留有原始公社制残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农区多通用汉文,牧区多用蒙文。是我国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用桦树皮制作的日用器物,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敬老好客,热爱自然,旧时有熊崇拜。在抗击沙俄和日寇的革命斗争中表现英勇。 鄂温克族自称“鄂温克”,亦作“艾温克”、“埃文克”,通古斯语音译, 意为“住在大森林中的人们”。史称“索伦”,“通古斯”、“雅库特”。1957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统一族称为“鄂温克”。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布特哈旗、阿荣旗、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讷河县。19,343人(1982年)。明末清初游猎于黑龙江中上游以北、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时与达斡尔、鄂伦春等族同被称作“索伦部”,又称“喀木尼汉”,一作“喀木尼堪”、“喀穆尼坎”。十七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 大部陆续南迁大兴安岭嫩江各支流一带。清康熙(1662—1722)年间被编入八旗, 嗣后部分移驻呼伦贝尔草原。历史上曾与当地各族多次抗击沙俄入侵,保卫东北边疆。农牧区早已进入封建社会, 额尔古纳左旗游猎区尚遗留若干原始公社制残余。操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无文字, 农区多兼用汉语文, 牧区多兼用蒙古语文。过去多信萨满教。解放前主要从事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业。牧区住蒙古包,猎区住*仙人柱。解放后从事游猎的鄂温克人从1954年起逐步定居,并转向多种经营。1958年建立鄂温克族自治旗。工农牧猎业生产以及交通、邮电、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自治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市等2地。人口为30505人(2000),其中男14740人,女15765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7人,大学本科434人,大学专科1420人,中专1802人,高中3005人,初中10140人,小学9755人,扫盲班46人,未上过学1089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730人,采掘业9人,制造业51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8人,建筑业14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9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78人,金融、保险业17人,房地产业1人,社会服务业43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41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91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150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49人,专业技术人员16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111人,商业、服务业人员136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17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97人。鄂温克族有自己的语言,鄂温克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有3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鄂温克族,多数从事畜牧业,牧民无论男女,一般六七岁就开始帮助父母放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