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酒167 酒以谷物或水果为原料,经发酵后或蒸馏制成,或直接提取,或用压榨法制成的饮料,散发香气,含有酒精,饮之使人陶醉,为年节、祭祀、婚丧、庆祝、宴席以及日常生活所必备。品种繁多,以原料、制法不同可分为白酒、黄酒、果酒、露酒、啤酒、药酒等;以含酒精的成分高低分为高度酒、中度酒、低度酒;以香型不同可分为酱香、清香、浓香、米香型。知名度高的酒有茅台酒、汾酒、西凤酒、泸州老窖大曲酒、绍兴加饭酒、红玫瑰葡萄酒、味美思酒、金奖白兰地酒、五粮液酒、古井贡酒、全兴大曲酒、夜光杯中国红葡萄酒、竹叶青酒、白葡萄酒、董酒、特制白兰地酒、沉缸酒、洋河大曲酒、剑南春酒、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等。 酒以谷物或果类为原料酿制成的含有酒精的饮料。我们祖先在远古时期就已经知道酿酒,含糖野果的天然发酵,大概在旧石器时代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曾发现了大量陶制酒器,如尊、壶箪、盉、杯等,证明中国酒的酿造起始甚早。古文献关于酒起源于何时,记载不一,《战国策》:“帝女仪狄造酒,进之于禹。”又有一说:“尧酒千钟,则酒作于尧,非禹之世也。”《说文》:“少康造酒,少康即杜康也。”李时珍《本草纲目》则认为“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以谷物为原料酿酒,其初大概是“有饭不尽,委之岑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晋代江统《酒诰》)。谷物有了剩余,也就具备了酿酒的前提条件,《淮南子·说林训》:“清𨠗之美,始于耒耜”。殷商时代,酿酒有了新的突破,人们已掌握了以谷物为原料,以“蘖”为糖化剂酿造甜酒“醴”,及以曲作糖化剂与酒化剂造香酒“鬯”的技术。周代酿酒工艺有更大的发展,既有酿酒经验的总结(《礼记·月令·仲冬》),又有负责酿酒的专门机构。设有酒正、酒人、大酋等官职和专职酒匠,从管理到酿造技术都已相当发达。中国古代酒的最早实物,是1977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距今二千二百多年的两壶酒。酒中含酒精、糖、脂肪等十余种成分,是一种曲酿酒,至今酒香犹存。秦汉之后,酿酒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酒曲制作技术的改进和种类的增多,且渐推向了民间。适于北方的大曲和适于南方的小曲,魏晋时均已有全面发展。汉代《方言》、《说文解字》等所记曲名近十种,而北魏《齐民要术》介绍造曲之法,即有十二种之多。到元代,出现了烧酒。此后,烧酒因原料、水质、曲种、蒸馏、贮存、勾兑等工艺流程的不同,形成各种风格不同的品种。此外,东汉以后,中国即从外国引进葡萄酒的酿造技术。中国的酒不仅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且品种众多,《酒经》、《北山酒经》、《酒名记》、《酒尔雅》、《酒谱》、《酒小史》等古代酒著作和历代文献中涉及到的丰富多彩的酒名,足以显示出中国古代酒类品种的繁多。目前,中国的酒可以分为黄酒、白酒、葡萄酒、果酒、露酒(包括药酒)、啤酒等六大类型。酒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就记载了七十多种药酒。如米酒主治百邪毒气,通血脉、厚肠胃、养脾气;老酒和血养气,暖胃辟寒、发痰动火;春酒常服令人肥白;葡萄酒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烧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消痰破癖等等。古人倡导“酒以成礼,酒以合欢”。祭祀天地,享荐鬼神,无酒不成礼仪。诸侯盟会,官僚宴集、国家庆典,乃至民间婚丧嫁娶,过年逢节,也无酒不尽欢情。为此酒联系着中国古代礼仪制度、民风世情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历代文人与酒也有着不解的姻缘,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不仅都嗜酒,且以酒入诗,借酒抒发,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张旭醉后狂草,书艺更臻“神品”极境。酒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关系,使它获得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重要文化现象——酒文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