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采石矶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采石矶

戏曲。清蒋士铨(1725—1785)撰。八折。士铨有《红雪楼九种曲》已著录。此剧约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演李白得罪高力士, 长流夜郎,投江采石矶诸事。着意刻划李白刚直不阿,怀才不遇。又将李白孙女事、李白死后被玉帝封仙事串入,既表示了对李白后裔的关注,更抨击了朝庭昏暗,不识贤才。有乾隆间刊本,《红雪楼逸稿》排印本。

采石矶

在安徽马鞍山市区西南的翠螺山麓,原名牛渚矶。悬崖峭壁,兀立江流。长江水流至此,因受对面天门山所阻,更为湍急。这里山石峥嵘,松竹滴翠,有赏咏亭、捉月亭、向月亭、谈笑亭、江山好处亭、峨眉亭、然犀亭、清风亭、观澜亭、诗圣亭、太白楼、三台阁、虞公祠、谢公祠、广济寺、观音阁、三元洞、金牛洞等古迹和建筑,是兼具江山、古迹、文物之胜的风景园林。其中太白楼最负盛名。是后人纪念诗仙李白而建的宏大楼阁,又名谪仙楼、青莲祠。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几经兴废,今存者为清光绪年间建,依山而建,前后三进,主楼三层,左右回廊。登楼远眺,千里江流,万顷田野,尽收眼底。

采石矶

位于市西南翠螺山麓。为山巨岩突出于长江而成。原名牛渚矶,相传三国东吴时寺僧掘地得五彩石,遂改今名。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为“长江三矶”。矶悬江流,惊涛拍崖,水流湍急,地势险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虞允文在此凭险大破金兵10万。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率兵三打采石矶。矶上山石峥嵘,松竹滴翠,风光优美,唐宋诗人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等都曾来此题咏。大诗人李白更是多次游览,写下《横江词》、《望天门山》、《牛渚矶》、《夜泊牛渚怀古》等名篇,有“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等脍炙人口佳句。民间流传李白“披宫锦泛舟”、“跳江捉月”等优美故事。矶上还有捉月台、太白楼、蛾眉亭、三元洞等名胜。

采石矶

位于安徽马鞍山市西南7公里的翠螺山麓。原名牛渚矶。被誉为长江三矶之一。山峰峻秀,景色幽雅,江面狭窄,水流湍急,矶头突兀江中,遥对天门山。为纪念唐代大诗人李白而建的太白楼,依山而筑。前后三进,左右回廊,主楼三层,楼内珍藏李白手书拓本和各种版本的诗集,以及名人的诗篇、楹联、匾额和绘画。还有捉月台、李白衣冠冢、三元洞等名胜古迹。

采石矶

位于安徽马鞍山市西南7公里的翠螺山麓。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合称长江三矶。原名牛渚矶,改今名。采石矶峭壁兀立,与天门山遥对,矶下江流湍急,形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虞允文曾在此大败金兵,有赏咏亭、捉月亭、问月亭、谈笑亭、峨眉亭、诗圣亭、太白楼、虞公祠、谢公祠、广济寺、观音阁、三元洞等建筑,李白、沈括、梅尧臣、陆游、文天祥等曾游此地,留下大量诗词歌赋。此地山石峥嵘、松竹苍翠,风光壮丽。

采石矶

位于马鞍山市西南约5公里的长江东岸。山崖突出江面,绝壁险峻,高约80米。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合称长江三大矶。矶上有翠螺山,海拔131米。采石矶和翠螺山今合称采石风景名胜区,面积约4.4平方公里。矶、山原来都称“牛渚”,源于“金牛出渚”的神话传说。据《江源记》,“商侣于此取石,……因名采石”。也有传说,三国时东吴赤乌年间,山僧掘井,得五彩石,凿为香炉而得名。山又称翠螺,是取山色青翠,如螺浮江之意。
采石矶与对岸和县横江浦相峙,古代为长江津要,称横江渡。矶下削壁临江,地势险要,有“江南门户、金陵屏障”之誉。汉时已派兵驻防,历代在此攻守激战不下20余次,曾建都金陵的几个江南王朝,大都因采石失守而城破国亡。汉末孙策,由渡江攻占牛渚营成功,而后占有江东。西晋太康元年(280),晋军在此击溃吴军3万,破建邺,灭东吴。隋开皇九年(589),韩擒虎率军渡采石一举灭南陈。宋开宝七年(974),用樊若水设计的浮桥渡宋军攻采石灭南唐。在东晋、南梁发生的苏峻之乱、侯景之乱,也都是先占采石后争金陵。元末朱元璋部曾在此多次激战,戏曲《战太平》和民间故事《常遇春三打采石矶》等,至今广为流传。历史上因坚守采石而获大胜的,以南宋虞允文指挥的抗金一战最为著名。公元1161年,宋军以万余兵力在此凭险大破金兵60万,使南北相持的局面一直维持到金亡,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有名战例。
采石矶既有金戈铁马的壮烈史迹,也有“千古一秀”的风景名胜。翠螺山在长江和锁溪河的环抱中,四面临水,碧峰秀奇。采石矶壁立大江,峭拔险峻,崖壁上古代船只撑篙、系缆的痕迹,依稀可见。联壁台、三元洞等险景就在矶头崖边。南麓苍翠葱笼,亭阁隐现其间,“风月江天贮一楼”的太白楼等名胜古迹多汇集于此。西北山势起伏,有低坡西大洼、高脊蜗牛尾等景点,山秀溪清。东面是采石公园入口,园外小桥流水,萧墙漏窗;园内林木参天,山径盘旋,引人入胜,可通达各景点并登峰顶。景区花木繁茂,玉兰、金桂、山茶、红梅和各式应时花草交相争艳。翠螺山的晨曦和月夜也别具魅力,每当晓雾轻笼或是溶溶月色,远山近水,亭台花木都在迷濛缥缈之中,宁静清淡,如梦如幻。
采石矶有很多文化古迹。早在三国时吴赤乌年间(238—251),山上就建有早期的佛教寺宇石矶院,据说院内的“赤乌井”也是当年所凿。宋明先后改建为广济院、广济寺。现后殿与古井仍存。临江的燃犀亭和怀谢亭,是源于东晋名人温峤、谢尚的遗迹故事。山上还有蛾眉亭、三元洞、行吟桥、金牛洞等古迹。蛾眉亭登高远望,可见“天际两蛾凝黛”的天门山,亭内有宋元古碑五方,书法精美。三元洞为临江天然石窟,洞底通江,水声汨汨,上建楼阁,依崖凌空,可凭眺江景。采石矶文化古迹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太白楼为代表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众多遗踪佚事。李白一生曾多次游览采石,写有《横江词》、《望天门山》、《夜泊牛渚怀古》、《牛渚矶》、《慈姥竹》、《望夫山》等名篇。晚年贫病交加,寄居在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家。宝应元年(762)留下绝笔诗《临终歌》与世长辞,葬于青山。民间流传着“写诗台”、“太白酒”“跳江捉月”等传说故事,采石矶上也留下了“捉月台”、“衣冠冢”等掌故遗迹。在他去世40多年后,人们在采石矶上建造一座纪念他的“谪仙楼”,后称“太白楼”,经历代重修保存至今,楼内珍藏历代有关文物,有李白手迹复制品以及各种版本的诗集、论文专著和古今书画作品等100余幅,陈列供参观。
翠螺山和采石矶于1959年建为采石公园。1987年成立采石风景名胜区,进行了规划建设。重修了太白楼等原存的古迹,建立了专题性博物馆“李白纪念馆”,现为中国李白学会所在地,每年举行国际吟诗节。新建和恢复了怀谢亭、横江馆、醉月斋、翠螺轩等古建筑和游览点。还先后建立了有“现代草圣”之誉的“林散之先生书画艺术馆”和汇集竹类105种的“万竹坞”。服务设施也不断改善,景区内新设了快餐厅、茶室、酒楼及各类文物、土特产和纪念品商店十余处。市内有现代化宾馆多座。交通便利,长江水路和铁路、公路都可直达,距南京航空港仅50余公里。

采石矶

原名牛渚矶。与燕子矶、城陵矶合称“长江三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7公里的翠螺山麓,因产五彩石而命名。与天门山夹江对峙,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山石嶙峋,松竹滴翠。李白、梅尧臣、沈括、陆游、文天祥以及郭沫若游此均留下大量诗赋、题咏。已辟为公园,每年重阳都有诗会。景点有太白楼、捉月台(联璧台)、衣冠冢、暮云亭、大脚印、三元洞、金牛洞等。相传李白酒醉跳江捉月,衣冠落入江中,渔民捞起葬衣冠于此。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