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释名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8 释名训诂书。汉末刘熙著。今本27篇,分8卷。按词语内容分为释天、释地、释山、释水等。旨在推究事物所以称名的缘由。释词方法全用声训。如“春,蠢也,万物蠢然而生也。”(释天)“土,吐也,吐出万物也。”(释地)书中穿凿附会之处很多。但它反映了词语较古的意义。如“景,竟也,所照处有竟限也。”(释天)从注中可见“景”的本义是日光。书中叙述了不少有关名物、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的知识。从所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可以考证汉末的语音。对后代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有很大影响。有毕沅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可参考。 《释名》shiming中国第一部以音训为主要手段的训诂专著。汉末刘熙撰。或说始创于刘珍,成书于刘熙。共八卷二十七篇,篇名有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彩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曲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分类较《尔雅》为细,也比较合理。 释名训诂学著作。又名《逸雅》。八卷。汉语史上第一部全面运用声训释义的训诂专书。东汉刘熙撰(一说始作于刘珍,完成于熙)。刘熙(生卒年不详),亦作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潍坊)人。汉末名士。曾任南安太守。 《释名》Shiming书名后亦称《逸雅》。东汉刘熙著。八卷。二十七篇。该书系仿《尔雅》体例而作,但实际收词原则及释义方式与《尔雅》大不相同。全书收词一千五百多,大多为常用词;释义主要用声训法。《释名》分篇的原则是义以类聚,其任务就是要探寻事物名称的“所以之原”,也就是推寻事物得名的原因,所以该书是汉语词源学的第一部著作。《释名》以音同、音近的词解释意义,推究事物命名之原,如“天,显也,在上高显也。”“仆,踣也。顿踣而前也。”有些说解精当,但也多有穿凿附会的地方。该书对于探求语源、考辨古音古义,有重要参考价值。有清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及《释名疏证补附》。 释名(东汉)刘熙著。或说始作于刘珍,完成于刘熙。27篇,8卷。体例仿《尔雅》而用音训,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推究事物所以得名的由来,虽有穿凿附会之处,但于探求语源、辨证古音和古义,颇有参考价值。清毕沅有《释名疏证》,王先谦有《释名疏证补》及《释名疏证补附》。以明天启《五雅》刻本较为珍善,以《四部丛刊》本较为通行。 释名训诂书。东汉刘熙撰。八卷共二十七篇。体例仿《尔雅》,用声训,以音同或音近之字相训释。是一部专门解释词的语源义和同源关系的词典。其声训保存了大量汉代的语音资料,对于后代“因声求义”、“音近义通”方法的出现也有所启发,但其中多有穿凿附会之处。 释名八卷。东汉刘熙撰。《隋书·经籍志》载《释名》八卷,注:“刘熙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载《释名》,注曰:“汉征士北海刘熙成国撰。”《隋书·经籍志》于《大戴礼记》下注云:“梁有《谥法》三卷。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宋《册府元龟》亦沿袭是说。宋李石《续博物志》作“汉博士刘熙。”据以上材料可知,《释名》为刘熙所撰无疑。刘熙字成国,东汉末北海(今山东昌乐县)人。关于他的仕履,有“安南太守”、“博士”、“征士”三说。《三国志》几处提及吴蜀之臣曾师事刘熙,或与刘熙有交往,可知刘熙为汉末名儒无疑;但《后汉书》和《三国志》却没有刘熙的传记,说明刘熙不大可能当过“太守”或“博士”。“征士”之说较为近是,“征士”是学行并美而不就征辟者之称,刘熙可能是著名于时的隐逸征士。刘熙曾避地交州,在那里从事讲学活动。汉之交州辖今两广地,治所在广信,即今广西苍梧县。《三国志·程秉传》云:“(秉)逮事郑玄,后避乱交州,与刘熙考论大义,遂博通五经。”《薛综传》云:“(综)少依族人避地交州,从刘熙学。”《许慈传》云:“(慈)师事刘熙……建安中,与许靖等自交州入蜀。”《许靖传》云:“刘璋遂使使招靖,靖来入蜀。璋以靖为巴郡、广汉太守。建安十六年(211年),转在蜀郡。”许靖入蜀在建安十六年前,而许慈师事刘熙又在偕许靖入蜀之前,可知早在建安十六年前,刘熙已至交州。汉末社会动荡,战乱之中,独交州一郡“二十余年疆埸无事”,“中国士人往依避难者以百数”,刘熙即是其中之一。其所终不详。依刘氏之声名几与郑玄、祢衡之伦比肩推断,刘熙不仅生当汉世,其殁或亦在汉末。清人毕沅《释名疏证序》怀疑刘熙“或魏受禅以后人”,迮鹤寿注《蛾术编》谓刘氏“必为三国时人”之说不能成立。关于《释名》的成书年代,《释名》本身提供了一些线索。《释名·释州国》所释天下州名凡十三:青、徐、扬、荆、豫、凉、雍、并、幽、冀、兖、司、益。而《后汉书·郡国志》却有交州而无雍州。由此看来,刘氏撰《释名》是在雍州建立的兴平元年(194年)之后到交州建立的建安八年(203年)之前的九年之中,此时下距魏受禅尚有二十余年光景。在交州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刘熙全身远祸,潜心著述,得以完成《释名》一书。刘熙撰《释名》本无疑问,但《后汉书·文苑传》有刘珍“撰《释名》三十篇以辨万物之称号”的记载。刘珍卒于顺帝永建元年(126年),时代早于刘熙。然刘珍所撰《释名》,各史志皆未著录,唐宋类书亦未见称引,故清钱大昕、郝懿行等皆认为“刘珍撰《释名》”是范晔的谬说。张澍、汪之昌则认为刘珍《释名》久已失传,今本《释名》确为刘熙所作。刘熙《释名序》谓书凡二十七篇,今本正文亦二十七篇。但今本未必是完整的,序文所载篇数,恐系后人据残本篇数所改。前人论点有二:❶《三国志·韦曜传》谓《释名》论“爵位之事,又有非是”,故韦昭所见《释名》当有《释官爵》一篇,今本阙; 释名古训诂书,东汉刘熙撰,一说始作于刘珍,完成于刘熙,8卷27篇。该书体例仿《尔雅》,专用音训,以同声相谐,推论称名辨物之意,虽有穿凿附会,然足资考见古音。因其为汉人所作,所释名物器用,对于研究汉代长安制度风俗具有很高史料价值, 特别是可补正史中饮食、服饰、生活起居资料之匮乏。清代毕沅有《释名疏证》,王先谦有《释名疏证补》和《释名疏证补附》。 ![]() 主要责任者: 任继昉,刘江涛 责任方式: 译注 出版者: 中华书局 出版地: 北京 字数: 430 千字 页码: 1-648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H131.3 语种:中 定价:52.00 出版时间:2021-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共收录1473条词条。 被引频次:25 《释名》中国最早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训释词义的专书。东汉末刘熙(又作熹)撰,一云东汉刘珍所作。清人毕沅以为创始于刘珍,继承于刘熙。分8卷27篇,其篇目次序为: 天、地、山、水、丘、道、州国、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饮食、彩帛、首饰、衣服、宫室、床帐、书契、典艺、用器、乐器、兵、车、船、疾病、丧制。共训释名物典礼1502件,所收字词范围比《尔雅》还要广泛。且仿《尔雅》体例,按事物类别进行释词,但其释义部分完全采用声训(也称音训)的方式。即用一个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类解说被释之词,并由此推究事物得名之缘由。这些声训保存了许多字词的古音古义,对传统小学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影响很大,但其中夹杂了不少主观唯心的说解。清代毕沅作有《释名疏证》,王先谦在此基础上撰有 《释名疏证补》 ,是较好的刊注本。 释名书名。东汉训诂学家刘熙*著。熙字成国,北海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释名》为我国第一部以声训为主要手段的训诂专著,与《尔雅》、《方言》齐名,它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释字义,并充分注意到了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其声训方法对后世影响颇大。熙另著《孟子注》,今已不传,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