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释迦牟尼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佛教创始者,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中的贤人。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诤饭王之子。相传他29岁出家修道,7年后成佛。游历四方传教,80岁入“涅槃”。他死后,被弟子们加以神化,尊奉为“现世佛”、“如来”、“世尊”、“法王”、“大雄”等。佛教对亚洲一些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释迦牟尼Shijiamouni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姓乔答摩。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世尊、释尊等。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其母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时出家修行。出家后,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他的父亲听到他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五个人伴随他。后他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火化。 释迦牟尼约前565—约前485;南传佛教作约前623—约前543年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世称“释尊”、“释迦”、“瞿昙”。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贵族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十六岁结婚,妻为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生有一子罗睺罗。少时生活豪富。净饭王希望他能继承王位,特为他筑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许多美女服侍他。然而他对这世间的富贵、快乐却不感兴趣。他不满婆罗门教神权统治下,印度四阶层的不平等待遇;目睹农夫在田间流汗苦干,耕牛又遭到农夫皮鞭的抽打,铁犁翻出的小虫被鸟雀飞来争啄;又目睹老人、病人、临死之人的种种痛苦情状,看到出家修士的快乐精神。因此,二十九岁时,他抛弃王位、财富,离开父母妻子,只带着侍从车匿,骑着白马,到深山旷野去追求痛苦的解脱与人生的真谛。他在菩提伽耶一棵菩提树下结跏趺而坐(双足交叠而坐),修行七年,终于大彻大悟而“成佛”,开始创立佛教。其教义核心是“四谛”,即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反对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人们在修行上都应当是平等的,不需要祭司教导。倡导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劝人在世从善。其说受到广泛的欢迎。以后,云游中印度各地,到处说法,传教长达四十五年。八十岁时,还不顾高龄,从王舍城出发去传教,结果途中染病,逝于拘尸那伽城附近。火化后,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弟子五百人,最著名者为阿难等十大弟子。著《贤劫经》等。其创始的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哲学、文学、艺术领域内尤为突出。 释迦牟尼Sakyamuni又译“释迦文”。佛教创始人。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定为前565至前485年,南传佛教定为前623至前543年。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Siddhartha)。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Kapilavastu,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Suddhodana)之子。“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幼时受传统婆罗门教育,后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于29岁弃家出走,立志寻求解脱之道。曾跟当时一些有名学者和宗教家学习,继而又修习6年苦行,但未获期望结果。遂停止苦行,至菩提迦耶(Buddhagaya)城外毕钵罗树下静坐,专心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经7日7夜,达到最后觉悟,被称为“佛”(Buddha,“觉者”之意),时年35岁。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中部活动,宣传其教义学说,并组成佛教僧团,规定某些戒律,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迦(Ku’sinagara)城外婆罗树下去世。弟子很多,来自社会各阶层,著名者10人,称“十大弟子”。记载其事迹的汉译佛典主要有《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等。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亦译“释迦文”;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姓乔达摩。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为释迦牟尼。牟尼(muni),也译“文”,尊称,意为“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国王之女,在归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分娩后7天死去,由姨母将其抚养成人。关于生卒年代,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其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1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诸般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和梵天创世说,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开始到摩揭陀王国跟人学习禅定而无所获;后到尼连禅河附近的树林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弃而到佛陀伽耶菩提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终于觉悟得道,时年35岁(一说30岁)。随后开始在鹿野苑向跟随他的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宣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法,佛经称“初转法轮”。其后45年间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各地游行教化,获得众多信徒(传有500),并组成适应传教的僧团组织,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两棵菩提树下入灭。遗体火化,遗骨(舍利)为众族所分,各建舍利塔供养。释迦牟尼起初被看成“先觉者”,尊之为“佛(佛陀)”,后渐被神化。记载其事迹的汉译佛典很多,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中本起经》、《佛本行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五分律·受戒犍度》、《四分律·受戒犍度》,以及《释迦谱》、《释迦氏谱》等;南传巴利文经典有《小部》等。 释迦牟尼约前624—544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乔答摩,族姓释迦。释迦牟尼是他成道后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还常被称为佛陀,意为“觉悟真理的人”。相传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他在出生七天后即丧母,由姨母抚养成人。按照传统的婆罗门教的规定和刹帝利种姓的传统习俗,他从8岁起便学习字书、吠陀、武艺。据说他精通“64种书”、武艺超群,因而深受净饭王喜爱并被寄予厚望。净饭王为怕他受当时沙门修行者的影响而出家,便提供丰厚的财富和众多的美女让他享乐。他17岁时娶妻生子。但他爱沉思,常思索人生问题,感到人的一生充满生老病死的痛苦和烦恼,世间一切事物也都是变化无常的,对于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也深感不满。29岁时他毅然决然舍弃王位、财富、父母、妻儿,出家修道,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先到当时政治和文化中心摩揭陀国,从师阿罗逻和优陀罗学习禅定。后来又到尼连禅河附近的树林里日夜苦修。连续6年的苦修,使他“身体羸瘦,喘息甚弱”(《佛本行集经》),但收获甚微。他感到修苦行不能达到解脱,于是放弃苦行。在体力经调整得到恢复后,他来到一棵毕钵罗树(后改称菩提树,意为“觉悟树”)下坐禅,思虑人生的真谛,七天七夜后即得大彻大悟,悟得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之理(这些后来成为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时年35岁。从此他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法说教生涯,行迹遍及古印度的中部和北部。他还创立了原始的佛教团体——僧伽,在僧伽中,提倡种姓和男女平等原则。他的弟子有500人之多,著名的有10人。释迦牟尼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他所说的教法,经其弟子几次整理结集,形成经、律、论“三藏”。随着佛教传播范围的扩大,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释迦牟尼也从被尊为先觉者的佛教创始人演化、神化为法力无边的神、佛。 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生卒年说法不一,约当我国春秋时期。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为释迦族净饭王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相传他的母亲摩耶夫人生下他七天后去世,由姨母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自小受婆罗门正规教育,因困惑人生的种种苦难,29岁出家,希望通过修行寻出解脱的道路。6年苦行,意识到此法不通,弃之到伽耶毕波罗树 (菩提树) 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终于豁然贯通,悟道成佛,时年35岁。此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建立了佛教的组织——僧团。相传弟子500人,著名的10人,称十大弟子。释迦被尊为“佛”,意为觉悟了人生真谛者。80岁侧卧涅槃。记载其事迹的佛典主要有《过去现在因果经》、《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佛本行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释迦谱》、《释迦氏谱》等。南传巴利文经典有《小部》等。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 “圣人” 的意思。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大致与中国孔子同时代。相传释迦牟尼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卫王国 (在今尼泊尔南部) 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因为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更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29岁时毅然舍弃贵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6年的苦修静思,终于在伽耶城菩提树下悟道,号为佛陀 (觉悟者)。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恒河流域一带进行传教活动,组织了僧团,创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 (在今印度北方邦) 逝世。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地区)净饭王太子,母名摩耶(是天臂城善觉王长女),原名乔摩·悉达多,成道后被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又尊称他为佛陀、佛,意即觉悟真理的人,富有智慧的人。他还有如来、世尊、大雄等10种称谓,多是从不同角度赞颂之谓。属印度四种姓中刹帝利。他的生卒年月,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相差百余年。中国佛教界根据《历代三宝记》中“众圣点记”记载,推定为公元前565—485年。据佛传,他出生后第7天即丧母,由其姨母摩诃波阇婆(后出家成为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养大,16岁娶妻,生有一子罗侯罗(后出家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武兼备。29岁时开始厌恶宫廷生活,并看到社会争战不已,人生老病死之痛苦,决意出家修行。先到当时印度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印度摩揭陀国跟当时沙门思潮中派别之一数论派先驱阿逻罗·迦罗摩等人修习禅定,但未能满足他精神要求。之后,又到尼连禅河旁伽阇山深林处从事苦行修炼,虽长达6年之久却仍未解脱。便到菩提伽耶著名的菩提树下,结跏跌坐,沉思人生真谛,终于悟道,时年35岁。随即,在鹿野苑给桥陈如等5比丘初次传法(初转法轮)讲四谛、十二因缘等,并成立僧团,开始在中印度恒河流域各地长达45年的弘教生涯。晚年欲回家乡,途中误食毒物,死于拘尸那城的婆罗双树间,终年80岁。此后,他的著名弟子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人根据口传亲闻,将他的教化进行梳理、结集,又经后世弟子们不断整理,加之后世著述,成经、律、论三藏,总概佛法,称为佛教。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属刹帝利种姓。相传于二十九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诸种苦恼而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寻求解脱人世诸苦的途径。在外经过六、七年修行,在普提伽耶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道。此后,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开始在印度恒河中游流域宣扬苦、无常、无我、缘起、解脱等教法,并组成适应传教的僧团,强调无论任何阶级均可信奉其说教。因此,他所创立的宗教被称为佛教,他本人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意“能仁”、“寂默”;“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智者”。他又被后世佛教徒尊以“如来”、“佛”、“世尊”、“天人师”、“应供”等名号。后培养出很多弟子,传有五百人,最著名者十人,有“十大弟子”之称。八十岁时于拘尸那迦城(约位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圆寂。 释迦牟尼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 “圣人”的意思。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大致与中国孔子同时代。相传释迦牟尼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卫王国 (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因为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更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29岁时毅然舍弃贵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6年的苦修静思,终于在伽耶城菩提树下悟道,号为佛陀 (觉悟者)。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恒河流域一带进行传教活动,组织了僧团,创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 (在今印度北方邦)逝世。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一般称如来佛。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生于公元前566~前563年之间,相传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出生7日后母亲逝世。16岁娶妻,19岁出家修行。单独修苦行6年。29岁得子。35岁,在菩提伽耶的一株菩提树下冥思苦想49天(一说7日),终于得道成佛。其后45年中广播教义,80岁(约前486~前483年间)在拘尸那迦城郊的双树涅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