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重阳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重阳宫道宫。在今陕西户县城西10公里的祖庵镇北。原为道教全真派始祖王重阳埋骨处,弟子马丹阳在此修建大殿,亲书“祖庵”横额。经弟子王处一奏准,金章宗赐名灵虚观。弟子丘处机请改名重阳宫。元太宗加封为重阳万寿宫。为全真派祖庭。最盛时有成道宫、重阳宫、玉皇宫、北极宫等宫观殿阁5048间,有道士约万人。元朝廷曾派3500名士兵护卫。后来全真派衰微,宫内建筑多倾圯。今存清代重修四合院一座,有前门五间,大殿五间和东西厢房。存有不少碑刻,故建厅陈列,称为“祖庵碑林”。有赵孟頫书《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皇元孙真人道行碑》及七真人图像、万寿宫图石刻等30余件。 重阳宫道教宫观。在陕西户县城西祖庵镇。这里是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的故居,他死后弟子门徒于金大定二十五年 (1185) 在此建成道宫,门徒称之为祖庵,宫内悬有马钰 (字丹阳) 手书的“祖庭” 二字。后改称灵虚观。元代国师丘处机奏请改称重阳宫,元世祖至元二年 (1265) 赐称重阳万寿宫 (俗仍称重阳宫),扩建殿堂楼阁,成为关中道教大观,极盛时道士上万,建筑5000余间,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宫内碑刻甚多,素有祖庵碑林之称。宫已倾圮多年,现仅存一清代院落,修建了陈列室,展出 “敕藏御服碑”、“孙真人道行碑”、“七真人图像”、“万寿宫图石刻”等历代名碑30余通。 重阳宫元代关中道教全真教的圣地,位于县城西10公里的祖庵镇。金代道士王重阳,是全真道创立者。相传他于此遇仙人吕洞宾的化身,得修炼秘诀,遂通仙术。其门徒有马丹阳、丘处机等。王重阳死后,归葬成道宫,马丹阳书横额“祖庵”二字。后改称“灵虚观”,丘处机又请旨改称“重阳宫”。元至元二年(1265)。忽必烈敕封为“重阳万寿宫”。元代重阳宫是全国72路道教的总集合点。宫内有成道宫、重阳宫、玉皇宫、北极宫等建筑5048间,规模宏大,政府还派兵3500人保护道观。重阳宫今仅存遗址及一座道观,5间前门,5间大殿,几间东厢房。另存30余通有关全真教历史的古碑刻,包括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𫗲所书《大元敕藏御服之碑》等书法艺术珍品,后人统称为“祖庵碑林”。 重阳宫道教宫观。在陕西户县正西十公里之祖庵镇北。原为道教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埋骨处。金大定二十五年 (1185) 其弟子在王重阳的故居建宫观,马钰手书“祖庭”二字悬于宫内,故称“祖庭”或“祖庵”; 后其徒王处一奏立灵虚观,丘处机请改名重阳宫。元世祖至元二年 (1265) 改名重阳万寿宫,为元代北方道教的集合点,是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极盛时有道士万余人,殿堂五千余间。遗有许多碑刻,素有祖庵碑林之称,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重阳宫在户县城西10公里祖庵镇,是元代关中道教全真教著名圣地。全真教祖师姓王名喆,号曰重阳,咸阳大魏村人,是南宋末著名道学家,有门徒邱处机、刘长生、谭长真和马丹阳等人。重阳宫在元代最盛,为全国七十二路道教的总集合点。现在这里保存了30余通用汉字和蒙文写成的碑石。因此,人们称这里为“祖庵碑林”。这些碑石,是研究元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