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金圣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30 金圣叹1608—1681清代文学批评家。名人瑞,以字行。一说本姓张,名采,字若采。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性格倜傥不经,科考累遭罢黜。入清后绝意仕进,专事著述。顺治十八年,以哭庙案连坐被杀。博览群籍,好评点图书,拟批 “六才子书” (《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但只评点完《水浒传》、《西厢记》二书及《杜诗》的一部分。著有《沉吟楼诗选》和 《唱经堂才子书汇稿》。今人有《金圣叹全集》。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名喟,一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曾以《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与《西厢记》合称“六才子书”,把戏剧、小说提到应有的高度,在当时难能可贵。一生喜批书,所批《水浒》,删去七十一回以后受招安、打方腊、征辽等内容,增入卢俊义夜梦张叔夜捕杀梁山所有头领为全篇结束,全书文字亦有增删。又能诗,有《沉吟楼诗选》一卷。 金圣叹1608—1661一说本姓张,名采,字若采,后改名人瑞,最后改名喟,字圣叹。吴县(今属江苏)人。明清之际文学批评家。狂放不羁,少有才名。入清后,绝意仕进,曾批点《庄子》、《离骚》、《史记》、《水浒传》、《西厢记》和杜诗等“才子书”。后因“哭庙案”,在南京被杀。他在批点《水浒传》等著作中表露出自己许多有特点的文学伦理观点。主张小说创作要有益于“道”和“治”。道即儒家之道、封建伦理之道;治即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认为小说有“讽刺之旨”,即有劝勉惩戒的道德教育作用,它能“写出千古炯鉴”,“亦以娱乐后世人”。小说与诗歌一样,都能“感发志意”。他对儒学的格物致知、忠恕之道和佛学的因缘生法,作了新的解释,赋以文学的内容。“率我之喜怒哀乐自然诚于中形于外,谓之忠。知家、国、天下之人率其喜怒哀乐无不自然诚于中形于外,谓之恕。知喜怒哀乐无我无人无不自然诚于中形于外,谓之格物”。(《水浒传》第42回评)即作家忠实于自己的感情叫“忠”,理解别人的感情叫“恕”,既知己也知人叫“格物”。而要达到这目的,就要“因缘生法”,懂得人们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历史条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千差万别。金圣叹提出“怨毒著书”说,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小说是庶人议道,是天下无道的结果。因此,“有道”的作家应该是群众的代言人:“世界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金圣叹的伦理思想充满矛盾。从封建道德和封建法律的观点出发,他否定梁山泊的英雄;但从被侮辱、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观点出发,他肯定、同情和赞美他们。回到现实中时,他进入了封建观念的樊篱;沉浸在艺术的情境中时,道德同情心就倾向起义农民,例如说李逵“有忠恕心胸”、“真正仁人孝子”,“直道而行”;赞武松“大仁大慈”,“直是天神”等。金圣叹的文学批评是审美评价和道德评价的结合。《金圣叹全集》1985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