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金陵刻经处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68 金陵刻经处

中国近现代编校、刻印、流通佛教典籍的文化机构。1866年杨文会创办于南京。通过日本佛教学者南条文雄,从日本寻回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散佚的各宗重要典籍300余种,均经刻印流通。其中主要有《中论疏》、《百论疏》、《成唯识论述记》等。1907年设“祇洹精舍”,讲习佛典。组织编刻《大藏辑要》。后欧阳竟无在刻经处主编校,设研究部,聚众讲习,兼事刻经,从学者多人。从1957年开始,隶属于中国佛教协会,继续刻印佛教典籍,发行国内外,最多时收藏经版达15万余片。

金陵刻经处

中国近代专门从事佛教经典刻印、编校和流通的佛教文化机构。1866年由杨文会居士创办。初设在南京北极阁,后迁至延龄巷今址。1911年杨文会去世后,由其弟子欧阳竟无等人负责。刻经处对近代佛教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曾刻印从日本寻回的中国自唐末五代以来久已散佚的各宗重要典籍300余种,如《中论疏》、《百论疏》、《成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等,同时编印了《大藏辑要》。由于杨文会立下“三不刻”原则,此处所刻经卷的学术价值很高。1907年设“祇洹精舍”,讲习佛典,1914年成立研究部,许多佛学上颇具造诣的学者、居士曾在此学习研究。解放后,上海佛教界人士组成“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逐步恢复了刻经流通业务,并出版了《玄奘法师译撰全集》。1957年起直属中国佛教协会。业务进一步发展,收藏经版最多时达15万余片。

金陵刻经处

刊行佛经的机构。同治五年(1866)由佛学家杨仁山在南京创办。杨氏倾40余年心血和财力,广泛搜求佛经,精心勘校、注疏,至民国元年(1912)已刻印佛家经典100余万卷。其中有隋唐失传、千余年未曾出现的典籍。民国时期因处境困难,停办。1973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会同中国佛教协会着手恢复,刻经流通业务于1981年重开。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