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钟山石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钟山石窟石窟寺。又名石宫寺。位于今陕西子长县城西15公里的安定镇钟山南麓。一排7窟,创建于北宋。主窟建于治平四年(1067)至靖康元年(1126),宽20、深14、高7米,平顶。中央有长11.5、宽5、高2.5米的基坛,坛上前后各有4根直通窟顶的方形石柱,柱间并列三组一佛二菩萨二弟子造像。坛前为文殊、普贤菩萨。石柱与窟壁满雕小千佛与佛传故事,其间有多龛较大的佛、菩萨、弟子像。石窟前壁下方雕高约70厘米的十六罗汉。雕像大部分保留妆彩。其余洞窟较小,也存有部分石刻像。窟前原有寺院建筑,今存一些房屋和窑洞,也有部分彩塑和壁画,又有石牌坊一座。窟后山上有明代所建五层六角砖塔一座。已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山石窟钟山石窟又名石宫寺、普济院,在子长县安定镇北钟山南麓,距子长县15公里。它始建于1067年(北宋治平四年),以后历代均有维修。 钟山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定镇北,钟山南麓万佛岩山壁间。开凿于宋治平四年(1067)。后经历代修葺,现保存较好的石窟有5个。最大的石窟为万佛洞,宽20米,高7米,深14米。洞内有东西长11.5米,南北宽5米,高2.5米的佛坛,坛上有八根方形石柱托起窟顶,顶部为莲花藻井。正面龛中为释迦牟尼盘膝高坐的雕像,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及迦叶、阿难诸弟子,共16尊,高约2—3米。八柱与四壁雕有佛像万余尊,神态各异,生动逼真,为北宋写实雕刻艺术代表作品。万佛洞周围还有一些较小的造像石窟,内有彩塑佛像和壁画。寺后山顶有六角五层砖塔一座。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