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钩端螺旋体病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是由一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农民称为:“打谷黄”或“稻瘟病”。带菌的鼠、猪尿液污染环境,人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皮肤而受传染。儿童得病多因在疫水内淌水、玩水、洗澡或接触污染的潮湿泥土等途径,病原体自皮肤侵入体内;也可因取食受污染的水或食物经消化道粘膜侵入。乳母患本病,可能使乳儿受传染。在我国以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区发病较多。主要流行于夏秋季。暴雨或洪水后发病明显增多。症状表现:本病的表现复杂,轻重悬殊,轻型似感冒,重型有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脑膜炎型、肾型等。潜伏期7—13日。早期的常见症状和体征为“寒热酸痛身疲惫,眼红腿痛淋结大”。多数病人起病急骤,高热、寒战,持续3—10天。全身酸痛,以头痛及全身肌痛明显,尤以腓肠肌痛为甚,严重时步行及站立均感困难或不能起床,轻捏小腿肌肉即有压痛,为本病较特殊的体征。眼结膜充血,与一般结膜炎不同的是,虽然明显充血,但无分泌物、疼痛或羞明现象。淋巴结肿痛,浅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以腹股沟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一般轻型病人经治疗热退或7—10日后自然痊愈。重型则进入内脏器官损害阶段,甚至危及生命。预防:灭鼠和菌苗注射是主要的预防措施。保护水源,做好饮水消毒。教育儿童不喝生水,不到疫水中淌水、玩水、洗澡。菌苗接种需在流行季节前1—2个月完成。

钩端螺旋体病gouduan luoxuanti bing

简称钩体病。是由一群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农民称为“打谷黄”或“稻瘟病”。带菌的鼠、猪尿液污染环境,人经皮肤特别是破损皮肤而受传染。儿童得病多因在疫水内玩水、洗澡或接触污染的潮湿泥土等途径,病原体自皮肤侵入体内;也可因取食受污染的水或食物经消化道粘膜侵入。乳母患本病,可能使乳儿受传染。在我国以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发病较多。主要流行于夏秋季。暴雨或洪水后发病明显增多。症状表现:本病的表现复杂,轻重悬殊,轻型似感冒,重型有黄疸出血型、肺出血型、脑膜炎型、肾型等。潜伏期7~13日。早期的常见症状和体征为“寒热酸痛身疲惫,眼红腿痛淋结大”。多数病人起病急骤、高热、寒战,持续3~10天。全身酸痛,以头痛及全身肌痛明显,尤以腓肠肌痛为甚,严重时步行及站立均感困难或不能起床,轻捏小腿肌肉即有压痛,为本病较特殊的体征。眼结膜充血,与一般结膜炎不同的是,虽然明显充血,但无分泌物、疼痛或羞明现象。淋巴结肿痛,浅表淋巴结肿大有压痛,以腹股沟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窝淋巴结。一般轻型病人经治疗热退或7~10日后自然痊愈。重型则进入内脏器官损害阶段,甚至危及生命。预防:灭鼠和菌苗注射是主要的预防措施。保护水源,做好饮水消毒。教育儿童不喝生水,不到疫水中玩水、洗澡。菌苗接种需在流行季节前1~2个月完成。

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人接触患本病的鼠及猪等畜类的尿液而感染。常见症状有高热、全身疼痛、小腿肌肉压痛和淋巴结肿大,重症有肺大出血、黄疸等。青霉素为首选治疗药物。预防应着重于灭鼠、防鼠,管理好牲畜及疫苗接种。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

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临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黏膜坏死及水肿等。病原为钩端螺旋体。动物宿主谱很广,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及爬行动物、两栖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蠕虫等均可感染。鼠类是最重要的贮存宿主。带菌的鼠类和畜禽构成牢固的自然疫源地。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犬,马和羊次之。发生于各种年龄的家畜,但幼畜发病较多。主要通过皮肤、黏膜和经消化道食入传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如蜱、虻及蝇传播。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以每年7~8月份为流行高峰期。其他月份多为个别散发。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气候温暖、雨量较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江河两岸、湖泊、沼泽、池塘和水田地带为甚。防治措施包括:发现病畜立即隔离,用四环素族抗生素治疗病畜和带菌病畜。消除带菌排菌的各种动物。消毒和清理周围环境用具,实行预防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

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民国16年(1927),会同县曾发生疑似钩体病的“谷黄病”。1958年8月下旬至9月,长沙县路口公社发现5例经确诊的钩体病患者。此后,湖南省卫生防疫站开展调查,从病源学和血清学证实,湖南省内有80多个县、市和国营农场流行此病。而以沅水流域流行历史较久,湘江流域发病范围较广,资江流域流行范围较小,澧水流域报告此病更少。流行季节,一般为5~10月,流行高峰7~9月。感染者年龄16~45岁占81.22%,临床统计,流感伤寒型占70.88%,肺出血型占20.9%。1987年全省钩端螺旋体共发12892例,发病率为22.48/10万。自1958年在长沙首次证实有钩体病自然疫源地存在后,流行地区不断扩大,到1966年出现历史上第一次发病高峰,当年全省发病率为8.63/10万,1973年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全省发病率达46.40/10万,以后发病率逐年下降,至1979年和1983年,又出现两次发病小高潮,发病率为10.52/10万和10.99/10万。1987年出现第五次发病高峰。1993年发病11450例,死亡183人。1994年经综合防治,重点落实灭鼠、钩体病菌苗接种、群体防护等措施,发病率、死亡率分别比上年下降38.34%和20.12%,1995年,发病率又比1994年下降57.89%。从湖南省内发病情况看,本病约6~8年出现一次发病高峰。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