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钱乙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39 钱乙1035—1117宋代儿科学家。字仲阳,山东省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自幼父母早逝,由姑母收养,后随姑父学医。博览医书,专业儿科40余年,积累丰富的临证经验,医技高超,名声大著。曾在京师治愈皇子疾病,荣升太医丞。辞职归乡后,仍行医治病,88岁卒。著有《伤寒指微论》、《婴孩论》,已佚失。其弟子阎孝忠将他的理论、经验、资料整理成《小儿药证直诀》,全书3卷,是我国早期内容完整的儿科学专著。钱氏认为小儿体质“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寒易热”,科学地反映了小儿生理特点。治疗上主张偏重使用调养小儿脏腑和扶正药剂,反对滥用耗损小儿身体的药物。书中还论证了痘疹(天花)、水痘、麻疹等疹性儿科传染病的鉴别。钱氏创制了许多儿科新药,如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等,为后世医家所常用。后世称“钱乙幼科绝一代”。 钱乙约1032—1113宋朝著名儿科学家。祖籍浙江省钱塘(今杭州),曾祖时北迁,在山东郓州 (今郓城)东平落户。字仲阳。父亲钱颖为针灸医生,在钱乙3岁时,东游海上未返。母亲早逝,由姑母抚养,并随姑父吕氏学医。钱乙精于医药,尤以擅治儿科疾病闻名于世。元丰(1078—1085)年间治愈宋神宗长公主之女儿病,被任命为翰林医官。其后又治愈皇子的瘈疭(俗称抽风) 病,升任太医丞。不久,因病辞职。宋哲宗(1086—1100) 时,又为朝廷医官,后因患周痹 (以肢体酸痛为主症),辞官回家乡养病。钱乙医术高超,求治者络绎不绝,他所治疗的临床医案非常多,在民间广为流传。他的临证医案,后经他的学生阎孝忠整理,成为《小儿药证直诀》3卷 (约1114),该书依据中医理论和对小儿生理特点的认识,提出了小儿体质具有“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的特点,在治疗上应以调养小儿脏腑和扶正为主,反对使用不适宜小儿身体的香燥药。钱乙的学术见解,对儿科学乃至整个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影响很大。他化裁和创制的许多新方,如六味地黄丸、升麻葛根汤、导赤散等,一直被后世医家所沿用,也是当今中医临床所常用的有效方。《四库全书提要》对此书评价很高,谓“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 (钱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另著有《伤寒指微论》、《婴孩论》若干卷,均佚。 钱乙北宋著名儿科学家。约生于宋天圣十年(1032),卒于政和三年 (1113)。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世定居郓州 (今山东东平县)。父嗜酒东游海上不返,三岁时母亡,姑母怜其孤苦,收养为子。稍长读书,从其姑丈吕氏学医。姑母临终,告以家世,钱乙悲痛万分,请求外出寻父,遂冒雨踏霜,乞食街头,积数年时间,来回五六次,终于迎父以归。是时钱乙已三十余岁,乡人无不为此赞叹,并赋诗咏颂。其事吕氏犹事其父,吕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钱乙认真钻研医学典籍,尤其喜好儿科专书 《颅囟经》,治疗儿科疾病,应手皆愈,成为当地名医。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在汴梁行医,逐渐誉满京城。一次长公主女儿患病,名乙诊视,投药得痊,奏授翰林医学。后皇子仪国公患抽风病,京中名医治皆不验,钱乙进 “黄土汤” 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及黄土可以能愈疾之原因,钱乙对曰: “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可治垂愈,小臣适逢之,惟陛下加察。” 天子悦其对,提升为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自是之后,声名益著,皇戚贵胄及士庶之家,争相延诊,几无虚日,所愈疑难危症甚多,不久,因病免职。哲宗即位,复召之,宿值于禁中。久之,再以疾辞,遂不复起。钱乙本有羸疾,性好饮酒,每发病则自以意疗之。后发病甚重,自知此乃 “周痹”,入脏即死,遂自制药物,日夕饮用,使之移至四肢。不久,左手足忽拘挛不能动,喜曰: “可以。” 又命人采多年茯苓服之,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此后退居里舍,杜门读书,人或邀致,不肯往赴。病者日聚于门,乙一一授以药,皆致谢而去。晚年,挛痹之疾渐剧,而嗜酒如故,自知已不可为,乃与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十二岁。其子早亡,有孙二人,均业医。钱乙著有 《伤寒论指微》 五卷、《婴孺论》 百篇、《小儿方》 八卷,均佚。钱乙之理论学说、临床经验及医案,经其门人阎季忠整理,辑成《小儿药证真诀》 (又名 《小儿药证直诀》) 八卷。此书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儿科专著,对后世影响颇大,至今为医林所重。 钱乙中医儿科学家。1035年生。山东省郓州东平人。专攻中医儿科4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后经其弟子阎孝忠于1119年把他的理论和经验整理成《小儿药证直诀》共3卷。卷上为脉证治法,卷中收载医案23例,卷下载诸方。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颇有创见。1117年去世。 钱乙约1032~1113宋代医学家。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东平)人。钱乙是中国第一位声誉卓著的儿科专家,后世有 “钱乙幼科冠绝一代” 之称。他潜心于儿科6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小儿疾病的诊断及治疗都有发展,并在小儿生理病理方面多有创见,对儿科学有很大的贡献。钱氏的学术成就实际已超出儿科范围,对内科学、方剂学也有较大的影响。他所创制的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等,为后世各科推崇,至今仍在临床上发挥作用。钱乙曾著《婴孺论》 ,已佚,传世的有其同代人阎忠孝整理的 《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保存了他的医疗经验和学术见解。 钱乙1032—1113北宋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东平)人,祖居浙江钱塘。一生从医,精医理、善儿科,为我国中医儿科奠基人之一。神宗时授翰林医学,擢太医丞。常为公卿宗戚看病,名振中原。著《婴孺论》等,皆佚。现存《小儿药证直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