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中国古代击乐器。源于西北及南方的少数民族,如高昌、疏勒及扶南等国。又一说,为南齐时之穆士素所造。至隋九部乐始用之。其形为圆铜片,中间凸起,有孔,穿皮条或绒布条,两片相击,以合乐曲之拍节。其大者直径数尺,小者仅数寸,故又称为“镜钹”。唐代用于燕乐清曲,西凉部、龟兹部、安国部、康国部等皆有之,所奏为铜钹相和之乐。宋代以后,佛教所奏清曲,亦用之,并广泛流行于民间。元、明宫廷奏乐,阙之不用,清代复用之于帝王出巡所奏乐。

钹Bo

也称军镲,是西洋管弦乐队或军乐队中使用的一种钹类打击乐器。这种钹盘面较大,中心隆起部分较浅,经常用二面钹配对互击发声,也可将其中的一面用螺栓固定在大鼓鼓圈上,演奏时右手击鼓,左手用另一面钹击钹,也可将一面钹悬挂在架上,手持硬鼓槌单击或双手滚击,俗称吊镲 (参见钹类乐器)。

钹是碰奏体鸣乐器,包括铙和钹两类。其形状基本相同,均为铜制,圆形,中心有孔,系以布带,两片为一副,直径30—50厘米,中部凸起,呈锅形。铙和钹的区别是铙的锅较大,声音高亢,余音较短; 钹的锅较小,声音响亮,余音较长。铙和钹在戏曲、秧歌及民族乐队中被普遍使用,其形状多样,演奏技法丰富。铙钹历史久远,原为古埃及的乐器,公元4世纪传入我国,现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民族乐器。同时,现代管弦乐队、军乐队中亦采用之。有的两片互击发声,有的将一片吊起,用槌或木棒击之发声。


铜制圆形,中部隆起如半球状,直径约为全钹直径的1/2,正中有1个小孔,可穿系绸条或布条,便于手握,以两片形状、大小一致为一副,相击发声。广泛用于戏曲演奏时按节拍。钹的大小不同,形制多种。大的称“铙”,南方俗称为“铙钹”,北方称“水镲”。较钹薄的、中间隆起部分很小,称“大铙”,用击声表示巨浪声或风声;形似“水镲”而较小的,称“小铙”或“走边钹”,在戏曲中多用于夜行,借以渲染舞台气氛。

满族打击乐器。铜制,由2个大小、厚薄、形状均相同圆片构成一副。大小不一。清宫廷使用之面径为6.48寸,中间隆起1.2寸许。在隆起处穿一小孔,贯以绳索。演奏时双手各执1钹,互相撞击发音。清宫用于演奏卤簿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4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