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铜火铳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铜火铳

火器名。十四世纪初,元朝人在南宋发明的突火枪和大筒的基础上,进一步制成金属管形火器。具体时间尚无记载,但目前已发现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一具铜火铳,这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一具金属管形火器,比欧洲现存最古老的火铳早约半个世纪。元末农民战争中此火器已普遍使用。并已用铁弹丸。

铜火铳

❶明代火器。1983年大连市旅顺口区猪岛附近海域打捞出水。共两件,形制不同,编为1、2号。1号铳,通长31厘米,重9.7公斤,整器由铳口、前膛、药室三部分构成。铳口长8厘米,呈喇叭形,铳口内壁直径11.6厘米。前膛为直筒形,长12厘米,铳口与前膛交接处有一周突棱。药室外凸呈椭圆形,与前膛交接处有两周突棱。药室后部有一圆形小孔,直通药室,系药门,用以放药捻。尾部平坦,无尾銎。2号铳,通长34.6厘米,重6.15公斤。整器由铳口、前膛、药室、尾銎四部分构成。铳口长7.2厘米,呈喇叭形。前膛长11厘米。药室外凸呈椭圆形。前膛前与铳口,后与药室交接处,各有一周突棱,由于磨损较重,现已不十分清楚。药室后部亦有放药捻的圆形药门。药室后有圆筒状尾銎,其上靠近药室处有一对直径为3.2厘米的对称的圆孔,现存一个,系穿木桩固定铳身之用。尾銎残。根据其形制和出自海中,当为装置于船上用于海上作战的。对研究中国古代火器发展史及大连地方史提供了新的资料。现藏旅顺博物馆。
❷1970年7月阿城市半拉城出土。青铜质,长34厘米,重3.55公斤。由前膛、药室、尾銎三部分构成。前膛为直筒形,长17.5厘米,口有箍,内径2.6厘米。药室为椭圆形。尾部为喇叭形。身刻“×”符号。鉴定为元代火器。同时还出土小型三足铁锅、铜镜和五铢钱等。
❸1959年出自吉林永吉县乌拉街古城外城西南角。为黄铜铸造。长筒形,由铳门、药膛和铳筒构成。铳门园管状,直径2.8厘米 (不包括管厚)。药膛长12.6厘米,上有一圆孔药门,用以放药捻。铳筒长34.5厘米,呈竹节状,分七节,每节长短不一,约在2.9—5.2厘米之间,筒径为2.2厘米。在铳门和药膛上阴刻铭文。刻于铳门上的铭文6行,文曰:“万历癸末六月日”等文字。火铳全长55.8厘米。现藏吉林省博物馆。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6: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