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锋feng

冷暖两种气团间的交界面,又称锋面。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和云等气象要素有明显差异,因而锋面也可以看成是大气中气象要素的不连续面。锋面在空间是倾斜的,倾向冷气团的一侧,坡度在1/100~1/300左右,这是地转偏向力作用的结果。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曾作过一个简单实验:在一个中间有隔板的容器中,一侧注入油,一侧注入水,然后抽去隔板并让容器绕铅直轴旋转,便会看到油流向水之上,油水之间的分界面逐渐呈倾斜状态。大气中的锋面与实验类似。当冷、暖气团相遇时,冷气团密度大于暖气团(类似于水重于油),必然有一个由冷气团指向暖气团的气压梯度力 (Gn) 存在,它使冷气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并迫使暖气团爬越其上,力促两者间的分界面趋于水平。然而在自转的地球上,空气一旦运动,立即便有地转偏向力 (A) 产生。当水平地转偏向力与锋面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见图),冷空气便平行于锋线运动,不再推挤暖空气了,这样锋面便保持住倾斜状态而不会变成水平。
可见,锋面之所以倾斜是地转作用造成的。地转偏向力愈大,锋面愈倾斜。而地转偏向力随纬度是有变化的,纬度愈低,地转偏向力愈小。因此,一条锋面从高纬移向低纬时,其坡度将逐渐变小,到达赤道地区时,水平地转偏向力为零,暖空气便完全位于冷空气之上,两者界面成为水平,锋就不存在了。锋面的宽度在近地面层,大约数十公里; 在高层可达300~400公里,甚至更宽。锋的长度从数百公里到数千公里。锋在空间伸展的高度,有的只限于对流层低层,甚至1.5公里以下,称近地面锋;有的达到对流层中、上层,称对流层锋。

锋在空间的状态


锋面随着冷、暖气团的移动而移动。按着锋面运动状况锋分为四类: 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并推着锋向暖气团一侧移动时的锋,称为冷锋; 当暖气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并推使锋向冷气团一侧移动时,称暖锋;当冷暖气团势均力敌,以致锋静止少动或在某一地区摆动的锋,称准静止锋; 当冷锋追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使两锋间暖空气被抬离地面,底层形成冷锋后的冷空气与暖锋前 (或另一条冷锋后) 的不同温度的冷空气间的锋时,称为锢囚锋。锋是气流的辐合、上升带,因而是产生大范围云雨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但是,不同类型锋上,气流辐合、运动的状态不同,产生着不同的天气状况。在典型情况下,暖锋坡度比较小(1/150左右),暖气团沿坡面上滑速度缓慢均匀,形成大面积的层状云系和连续性降水。一般,离地面暖锋前约1000公里处出现卷云、卷层云,距锋约700公里处出现高层云,距锋约300公里处是雨层云,降水区主要出现在雨层云中。暖锋下的冷气团中,由于锋面上降落雨滴的蒸发可使空气饱和,且气流扰动较强,可能产生碎层云、碎积云和层云等。当空气中的饱和层到达地面时,就形成雾,称锋面雾。我国暖锋多数出现在气旋内,冬半年或春秋季在东北地区和江淮流域出现较多,云系分布与上述模式相似。夏季暖锋多出现在黄河流域,因暖空气变得不稳定,云系多为积雨云,常产生雷阵雨天气,降水量可达暴雨程度。冷锋分为两种类型,各有不同的典型天气。一种是移动缓慢,坡度较小(1/100左右)的冷锋,称Ⅰ型冷锋。它的云雨天气与暖锋相似,只是排列顺序相反。这种冷锋坡度比暖锋仍然大一些,所以,锋面云雨区宽度比暖锋窄些。当暖气团不稳定时,冷锋上也会产生对流性云雨天气。另一种是移动快的冷锋,称Ⅱ型冷锋,冷气团势力强,推动暖空气急速移动,使锋面坡度变陡,约在1/50~1/100,迫使暖空气几乎是垂直上升,容易形成范围较窄的对流性云雨天气,如积雨云雷暴、阵性降水等,这种天气常出现在锋线附近,锋面过后不久,天气迅速转好。冷锋在我国活动范围很广,几乎遍及全国,冬半年北方地区尤为常见,是影响我国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准静止锋天气与暖锋类似,但坡度比暖锋更小,云雨区更为宽广,降水强度也比较小。由于准静止锋移动很少,或在一地区来回摆动,使天气忽晴忽阴,持续时间可长达10天、半月,甚至一个月之久。夏初这种准静止锋往往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了“梅雨”天气。此外,我国还有华南准静止锋和昆明准静止锋等。锢囚锋天气是冷、暖锋天气的结合。云和降水出现在锋线两侧。我国锢囚锋多出现在东北地区,西北、华北以及武夷山区也有出现。

古代整地和中耕农具。始见于《齐民要术》:“速锋之,地恒润泽而不硬”;“刈谷之后,即锋茇下,令突起,则润泽易耕。”此处的锋是动词,但亦指所用农具的名称。锋在这里是作为整地农具用的。但如“苗高一尺则锋之”;“苗生垄平,锋而不耩”等,则锋又是中耕农具。锋在后世也不见使用,仅在王祯《农书·镬臿门》有所记述:“锋,古农器也。其金比犁镵小而加锐,其柄如耒,首如刃锋,故名锋,取其铦利也。地若坚垎,锋而后耕,牛乃省力,又不乏刃。古农法: 锋地宜深,锋苗宜浅。……近世农家不识此器,亦不知名。”可见锋在唐宋以后已失传,王祯也只是根据文献记载加以推测而已。


锋fengfront

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狭窄而倾斜的过渡层,也叫锋区。锋的水平长度和气团的水平尺度相当,为几百到几千公里;达到的高度为几公里,有的可伸展到对流层顶,甚至平流层的下部;水平宽度在近地面层为几十公里,在对流层中上部可达200~400公里;垂直厚度为几百米到一、两公里。锋区宽度与长度相比是很狭窄的,可近似地把锋看做没有宽度和厚度的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叫锋线,也称为锋。
锋的温度水平差异大。一般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每100公里约为10℃左右,而气团内部的温度水平梯度每100公里为1℃左右。自冷气团内向上,在经过锋区时,温度随高度的减低率有减缓现象,有时会出现温度不随高度而变化,即等温现象;有时会出现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增高,即逆温现象。锋区内气层呈稳定状态,阻碍着冷、暖气团之间的空气交换。锋面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它们可以单独出现,更常见的是相互连接,形成很长的锋面系统。锋面是向冷空气一侧倾斜的面,冷空气在下方,暖空气在上方。锋面的斜率很小,一般在1/50~1/300之间。由于锋面存在着倾斜的坡度,有下述特性:❶地面锋线常处于低气压槽内;
❷锋线两侧的气流在北(南)半球呈逆(顺)时针旋转状态;
❸两侧的地面风有向锋线附近辐合的运动;
❹近地面水平气流辐合导致上升运动,而上升运动是云雨形成的重要条件。锋是形成云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锋面可以生成和加强,也可减弱和消散,简称锋生和锋消。锋生、锋消主要取决于冷暖气团的水平相对运动,二者相向运动则锋生,相背运动则锋消。在同一气团的内部, 由于水平流场的不均匀,也可能使空气热力性质水平差异加大而形成锋面。中国易出现锋生的地带一在河套到东北地区,一在长江以南。

锋Feng

大气中冷暖气团之间的狭窄而又向冷气团倾斜的过渡带。暖空气在上,冷空气在下,是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其水平范围和高度与气团相当,但宽度很窄。在近地面层约几十公里,高空约200—400公里,与水平范围相比,可以看作一个面,称之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锋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通称。

各种类型锋面垂直剖面图


锋与空间某一水平面或垂直面相交的区域称为锋区。锋区两侧,温度、湿度、风向、风速、气压梯度、气压变量、垂直速度、云系和降水等气候要素都表现出明显差异。如温度,锋区内水平梯度每100公里约为10℃,而气团内部每100公里约为1℃。
锋面之所以倾斜是地转作用造成的。地转偏向力愈大,锋面愈倾斜。而地转偏向力随纬度是有变化的,纬度愈低,地转偏向力愈小。因此,一条锋面从高纬移向低纬时,其坡度将逐渐变小,到达赤道地区时,水平地转偏向力为零,暖空气便完全位于冷空气之上,两者界面成为水平,锋就不存在了。锋面的宽度在近地面层,大约数十公里;在高层可达300—400公里,甚至更宽。锋的长度从数百公里到数千公里。锋在空间伸展的高度,有的只限于对流层低层,甚至1.5公里以下,称近地面锋;有的达到对流层中、上层,称对流层锋。
锋的分类法很多,有一种类似于气团的地理分类法,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副热带锋等;另一种是根据锋面两侧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把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等。这种分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如图所示)。
冷气团向暖气团区移动所形成的锋,叫做冷锋。当冷锋过境时,风速加大,云层增厚,常出现连续性降水。当冷气团移动速度很快时,锋面上出现强烈阵雨、雷雨、大风等天气,一般风雨的持续时间较短。冷锋过境后,气温常有下降,气压上升,降水停止。
暖气团向冷气团区移动所形成的锋,叫做暖锋。当暖锋过境时,云层加厚,常伴有大范围的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移动缓慢的锋(或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即冷、暖气团之间的界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叫做准静止锋。它常造成持续时间较长的宽广的云雨区。
气旋区冷锋移速快于暖锋,并追上暖锋;或因地形作用,两冷锋迎面相遇而合并形成的锋,叫做锢囚锋,它保留了原来两条锋面天气的特点。
锋面的生成、加强称锋生;减弱、消失称锋消。影响锋生、锋消的因素有:水平气流的辐合、辐散;空气的升降运动以及气团的增温、冷却等。
在北(南)半球,锋面两侧的气流,呈逆(顺)时针旋转,两侧的地面风朝锋线附近辐合,近地面水平气流为辐合上升。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冷、暖气团活动频繁,锋生现象十分明显。主要锋生地带有两个:一是在东北、内蒙古一线,并与北支锋区(极锋锋区)
相对应;另一是在长江以南地区,与南支锋区(副热带锋区)相对应。

锋Feng

冷暖属性不同气团间的交界面。同冷、暖气团相比,锋区温度水平梯度很大,湿度、风、云都有明显差异,是天气非常活跃区域。锋面水平方向延伸的长度在数百公里到数千公里;伸展的高度视冷暖气团的高度有所不同,有的限于低空,有的可达对流层中、上部。锋从生成到消亡的时间可达5—7天,甚至更长。
锋随冷、暖气团的移动而移动着。根据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那一个起主导作用而分为四类:❶冷锋:冷气团势力强,在移动中起主导作用,它推动着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并迫使暖空气沿锋面上滑,形成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等云系和降水。如果冷空气很强大,移动快,迫使暖空气几乎垂直上升,形成范围较窄的对流性云雨天气。冷锋是我国重要的天气系统之一,一年四季都可出现。冬季,强冷锋可自我国北方南下,直至华南沿海;夏季主要活跃在长江以北地区。
❷暖锋:暖气团在移动中起主导作用,推动着锋面向冷空气一侧移动。暖气团沿锋面缓慢上滑,形成范围广大的连续的云系(雨层云—高层云—卷层云—卷云),雨层云中出现大面积的连续性降水。夏季,暖空气处于不稳定时,也可出现对流性云。在我国暖锋多和冷锋相伴随,出现在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旋中。
❸准静止锋:冷、暖空气势均力敌时,锋面移动缓慢甚至停滞或南北摆动。地形阻挡也可使锋移动减缓而成静止锋,准静止锋锋面坡度很小,以致锋面延伸的范围很广,又加移动缓慢,在一个地区停留时间较长,常常形成连续的阴雨天气。夏初,准静止锋停留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梅雨天气。
❹锢𨥱锋:一个地区同时形成冷锋和暖锋时,冷锋移动速度快,追上暖锋;或者两条冷锋迎面相遇时,暖气团被抬离地面,锢𨥱在高空。近地层的冷、暖气团或冷气团和更冷气团之间形成新的锋面。云和降水出现在锋线两侧。锢𨥱锋多出现在东北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以及武夷山区也有出现。
锋面天气是冷暖气团经常交汇的中纬度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不仅随冷、暖气团的消张而南北移动,而且在移动过程中加强或减弱甚至相互转变,形成了中纬地区复杂多变的天气。

性质不同的两种气团之间的过渡区。因其水平宽度远比气团的范围小,可以近似视为一几何面,称“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锋线”,简称“锋”。锋两侧的温度、湿度等要素差异很大。锋面上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

锋nonmouldboard plough

发掘坚垎土壤的古农具。用于浅耕灭茬和中耕。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锋,古农器也。其金比犁镵小而加锐。其柄如耒,首如刃锋,故名锋,取其銛利也。”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