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锦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锦歌为宋元时在民歌、民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因过去卖唱者都是赤贫的民间盲艺人,故亦名“乞食歌仔”,主要流行于漳州地区。在南洋群岛华侨旅居地,一度也十分盛行。明末清初随郑成功东渡的移民,又把其带往台湾,台湾歌仔戏的音乐就是在锦歌的基础上溶合其他音乐发展而成的。20世纪30年代曾有著名艺人往新加坡灌制唱片,从而风靡一时。锦歌曲目分为“四大柱”即《陈三五娘》、《山伯英台》、《商辂》、《孟姜女》;“八小折”即《妙常怨》、《金姑赶羊》、《井边会》、《董永遇仙姬》、《吕蒙正》、《寿昌寻母》、《闵损拖车》、《玉真寻夫》。“四大杂咀”锦歌的基本唱腔有“四空仔”、“五空仔”、“杂嘴仔”、“杂歌”和器乐曲五类。四空仔又称七字调,唱词以七言四句为主,曲体结构为单曲体;五空仔又称大调、丹田调,唱词以七言四句为主,每句都有拖腔;杂嘴仔、杂念仔是在民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朗诵体的音乐形式;杂歌又称花调,大都是民间小调;另有器乐曲《折采茶》等已很少使用。锦歌演唱流派大致分为:(1)“亭字派”主要流传于城市,使用乐器为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木鱼、双铃等。(2)“堂字派”主要流传于农村,使用的乐器有月琴或秦琴、椰胡。(3)“盲人走唱”则只用一把月琴或二胡自弹(拉)自唱。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