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镇国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镇国寺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郝洞村。始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虽经后世修葺,但原貌犹存。寺分前后两院。前院有天王殿、万佛殿;后院有观音殿、地藏殿、三佛楼等建筑。万佛殿是寺内最早的建筑,至今仍存题记:“准大汉天会七年岁次癸亥叁月建造。”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无金柱。梁架施六椽栿两层,上设四椽栿和平梁,形制十分古朴。殿内佛、弟子等11尊,雕塑具有五代特征。镇国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国寺

镇国寺原名京城寺,在平遥县城东北的郝洞村,距同蒲铁路洪善车站1公里。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963年(北汉天会七年),后颓败,1815年(清嘉庆二十年),照原样重修万佛殿。
寺分前后两院,布局严谨,主要殿宇有天王殿、万佛殿、钟鼓楼、三佛楼、观音殿、地藏殿。其中万佛殿建筑形式最为代表,平面呈正方形,殿顶单檐歇山式结构,出檐深远,斗拱超过柱高2/3,形如伞状,在历代寺庙建筑中,实为独特。殿内梁架施六椽祓两层,上设四椽祓和平梁,形制古朴,是中国现存五代时期惟一的木结构建筑。佛坛上塑有佛、弟子、金刚、菩萨、供养等11尊,面容丰润,身体微曲,与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佛像的配置形式基本相同。三佛殿还保存有明代壁画。1988年镇国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位:平遥县镇国寺管委会 邮编:031100
电话:86-354-5848041

镇国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郝洞村。创建于五代北汉天会七年(963)。明代重修。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补葺。寺分前后两进,布局严谨。前院南隅山门三楹,内塑四天王像,亦称天王殿,左右钟鼓二楼对峙。前院中央为万佛殿,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式,斗栱总高超过柱高约三分之二,顶如伞状,脊柱下有“维大汉天会七年”题记,建筑风格明显呈唐代特征,为五代时期唯一现存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释迦牟尼坐像,旁立弟子、菩萨、金刚、供养人等像11尊,塑像身躯高大,丰满腴润,具有唐代风格,是中国寺观中现存唯一的五代彩塑。殿东西两廊,内有石碑二十余通,大多记载寺史。后院居中为两层楼阁,供奉“三身佛”坐像,名三佛楼,东西分别为观音殿、地藏殿,殿内塑像,比例适度,各具特色。三佛楼存有明代壁画佛传故事,人物景致,清晰逼真。院内还有龙爪槐2株,盘桓曲干,形似伞盖,颇有古趣。

镇国寺

在石台县城西80公里的贡溪乡杉山顶上。鼎盛时期僧众多达百余人,为皖南名寺之一。唐开元初,为国清禅师义安道场。玄宗屡诏入朝,义安婉言相拒。后下诏割三乡租赋以膳僧众,置仓输纳,故该地名贡溪。明万历初年,僧无垢云游至此,“续营寺宇,垦田地五十余亩,登志勒石,以垂不朽。”寺前有放生池,寺后有李太白读书堂,附近有南木井、百丈岩、伏龙池等名胜。民国时期,千年寺院被兵火所焚。1949年后,在遗址上新建一座高约5米,外观两层的庙宇。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