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镇墓兽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镇墓兽

墓中随葬的明器,古人以此来镇墓避邪、守护墓门。东周时期的楚墓中已有木雕漆绘镇墓兽,下设方形底座,上立面目狰狞的神兽,头顶立两支鹿角。陶塑镇墓兽大约在西晋时期开始出现,其造型一般为牛形。北魏以后,造型逐渐复杂,在一座墓中,往往有人面兽身和兽面兽身的两件蹲坐式镇墓兽同时出土。盛唐时期,多是三彩釉陶镇墓兽,昂首竖耳,巨口獠牙,形象十分凶猛。宋以后以俑随葬的习俗日渐衰落,镇墓兽也随之消失。

镇墓兽

古代丧葬明器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以楚国江陵地区最为流行。据考古学界统计,湖北楚墓已出土近200件镇墓瓶,湖南楚墓仅出土2件,河南楚墓出土仅1件,他处皆无所见。在当时,镇墓兽形态多变,其共同特征是: 下有方座,中有躯干,上有头部,顶插鹿角。战国早期的镇墓兽仅具雏形,形制简单,面部无器官,直颈直身,方座梯形面较高。战国中期的镇墓兽形制复杂,分单头、双头两型。虎首,面部五官俱全,粗旷狰狞,屈颈屈身,大多直立无肢,个别跪式有肢。战国晚期的镇墓兽形制也较复杂,有的直颈直身,面目和善,接近人面。有的则与中期相似,面目狰狞。从镇墓兽有整个演变情况来看,其最大的变化是由头面雏形变为虎首虎面,由直颈直身变为屈颈屈身,身由直立无肢变为跪式四肢俱全,座由梯形面较高变为较低。其质地一般为木质雕刻而成,极个别的为陶土烧制。据研究,楚墓中的镇墓兽是阴曹幽都的统治者——土伯的偶像。随葬镇墓兽,意在抚慰土伯,以求其保佑。春秋战国以后,随葬镇墓兽的葬俗开始各地流行,并久盛不衰。

镇墓兽

我国的木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曾经出土鱼形木雕器柄、圆雕木鱼,辽宁沈阳新乐遗址也出土过木雕鹰首饰物。


镇墓兽


现在见到的商周时代木雕不多,但从20世纪以来湖南、湖北、河南等楚墓出土的大量战国木雕、漆器推断,商周时期木雕艺术和青铜一样,亦有非凡的成就。
战国时期的木雕,基本都出自墓葬,也就是说,是作为明器为墓主人殉葬用的。它们大体有两类: 一类是木俑,以代替人殉 另一类是禽鸟兽类,有着逢凶化吉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里出土的木雕,大体包含了这两类木雕。
该墓出土的跪坐木俑有相当的写实功力,而木鼓器座和这件镇墓兽又极富装饰意味。兽高140厘米,由方、圆、长方等几何形体构成,为跪坐状。出土时头部已残,彩绘斑剥陆离。头硕大,占整身五分之三,上生两角,双目怒视,吐长舌,露獠牙,一副狰狞相,望之毛骨悚然。镇墓兽是墓主人的守护神,有驱邪逐魔之神力。出于这种特定功能的要求,作者以丰富的想像力、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了这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7:0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