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镜花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镜花缘

长篇小说。清李汝珍(1763?—1830?)撰。一百回。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曾任河南县丞。学问渊博,精通音韵,旁及杂艺。著有《李氏音鉴》等。书叙唐女皇武则天下诏令百花于严冬开放,众花神不敢违旨。但开花后遭天谴,被谪为一百个女子。花神领袖百花仙托生为唐敖之女小山。唐敖科举落第,心情抑郁,随妻兄林之洋出海经商游历,经舵工多九公响导,游海外诸国后入小蓬莱求仙不返。小山出海寻父,于小蓬莱泣红亭录得“天书”一卷。归来后恰逢武则天开女科,录取一百个才女,被谪花神得在人间重聚。众女及第后拜谒宗师,饮宴赋诗,尽欢而散,小山又重入仙山。前五十回主要叙唐敖、林之洋游历海外诸国见闻,揭露黑暗现实,寄托作者理想。后五十回则着重叙述武则天开女科,录取才女诸事,赞扬女子才华,表现同情妇女、要求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进步思想。想象丰富,长于讽刺,语言亦生动幽默。然亦杂有封建伦理观念、因果报应等思想。结构欠严谨,人物性格不鲜明,后半部则多借小说夸耀学问。有道光元年(1821)刊本、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点石斋石印本、一九七五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铅印本等。

326 镜花缘

清代长篇小说,李汝珍撰。全书100回,以武则天谪降花神及开科试才女为引,描写众才女聚会、中试及宴乐等情事。前50回写林之洋、唐敖等游历海外,及唐敖女唐小山海外寻父之事;后50回主要写众才女的学识和才华,实际是作者炫耀自己的才学,故鲁迅将其归入“清之以小说见才学者”。作品对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有所批判,对社会现实也有所影射,也表现了一些美政的理想,前半部在艺术上也比较完美,故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镜花缘》jinghuayuan

清代长篇小说,作者李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市)人。《镜花缘》的写作前后经历二十年左右,其间三易其稿。原拟写200回,最后只完成了100回。
小说可分为两大部分。前50回写唐朝武则天当政之后,得意非常,在残冬大雪天中诏令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命。上帝闻之大怒,将百花仙子和九十九位花神贬入凡尘。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名小山。唐敖赴京应试,中探花,却又因与则天的政敌结拜兄弟被革去功名,于是看破仕途,与妻弟林之洋出海游历经商,经历了“女儿国”、“君子国”等三十多个海外奇国,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营救了一些由花神降生的女子。后唐敖在小蓬莱成仙,小山寻父到蓬莱,未见父亲,却得父信,将泣红碑的碑文录下后,上船回国应考。后50回写武则天开科考试女才,由花神降生的一百名才女中第,设“红文宴”,才女们拜谒宗师,连日饮宴,弹琴赋诗,论学说艺,各显其能。会后各自散去,改名为唐闺臣的小山再度出海寻父,入山不归。
小说的主要内容为歌颂女子才学,反映她们在社会生活及政治地位上的平等要求,表现出作者尊重妇女的民主意识。作者笔下的女子,有的文采惊人,有的深通医理,有的精通数学,有的胆识过人,都是巾帼奇才。如黑齿国的红红和亭亭,竟把天朝大贤多九公问得抓耳搔腮,汗如雨下;女中剑侠颜紫绡能飞檐走壁,来去无踪;上官婉儿胸罗锦绣,口吐珠玑,惊倒满座朝臣。作者对她们加以赞美和歌颂,其意义在于对女子长期被压迫的历史的批判,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伦理的否定。
作者参照《山海经》等书的记载,在小说中虚构了三十多个海外奇国,充满了传奇色彩。其中通过好让不争、宁损己不损人的君子国,民风淳厚待人宽大的大人国等虚无飘渺的奇境,寄托自己的社会、政治、文化理想,同时,又通过对喜受奉承的翼民国人、贪心自私的长臂国人、吝啬成性的毛民国人的描写,讽刺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是一幅幅生动幽默的封建社会的漫画。
《镜花缘》的文学价值主要在前50回,后50回主要是论学说艺,数典谈经,流于呆板枯燥。书中还保存不少宣传节孝观念和因果报应等内容,并通过“镜花缘”、“水月村”等细节,说明人生的虚幻,劝戒人们逃避现实。在结构上,故事与故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显得比较松弛。在塑造典型生动的人物方面也略欠功力,不够成功,书人重要人物如唐敖、林之洋、唐小山等均未能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镜花缘

清代长篇小说,作者李汝珍,字松石,大兴人。《镜花缘》的写作前后经历二十年左右,其间三易其稿。原拟写二百回,最后只完成了一百回。《镜花缘》的文学价值主要在前五十回。后五十回主要是论学说艺,数典谈经,流于呆板枯燥。书中还保存不少宣传节孝观念和因果报应等内容,在塑造典型生动的人物方面也略欠功力。

《镜花缘》

清代长篇小说。作者是李汝珍。《镜花缘》写唐女皇武则天令百花寒天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旨,开花后遭到上天的谴责,被谪为100个女子。而花神领袖百花仙则托生为唐敖女小山。唐敖科举落第,心情忧郁,随妻弟林之洋泛海出游,经舵工多九公向导,历观海外诸国异人异事后入小蓬莱求仙不返。小山思亲心切,出海寻父,却意外地在小蓬莱泣红亭内录得一卷“天书”。回国后恰逢女试,录取100名女子,实则令被谪花神在人间重聚。众女及第后,拜谒宗师,连日饮宴、赋诗、游戏,尽欢而散,小山也重入仙山。最后唐中宗复位,尊武则天为“大圣皇帝”,而武则天又下新诏,宣布明年重开女试。《镜花缘》一书体现一些民主思想,首先是李汝珍对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的现象表现了极大的愤慨和不满,对女子的才能智慧作了歌颂和赞美,要求提高妇女的地位,反映男女平等的思想。其次,李汝珍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现象做了无情的、辛辣的鞭挞。像封建剥削、封建压迫、封建迷信、封建社会末期的伦理,这时期知识分子的空虚、高傲、迂腐、酸吝,以及封建地主、官僚的两面派作风等,都作了攻击。第三,《镜花缘》对商人作了歌颂和对称赞,体现了一种市民思想。《镜花缘》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海外世界的憧憬和新生活理想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崇尚学问考据这个时代特征。《镜花缘》的艺术特点在于它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同时富于诙谐和风趣,富于深刻的讽刺。缺点是结构不匀称,不连贯,人物形象贫乏,故事性弱,过多的抽象概念代替了具体的描写。

镜花缘

长篇小说。清李汝珍作。一百回。叙述唐敖等游历海外的见闻和唐闺臣等100个才女的故事。着重赞扬女子才学,肯定女子的社会地位,批判男尊女卑及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小说思想新颖,结构独特,想象丰富,善用夸张、反衬、隐喻,语言幽默多趣。但刻画人物性格较差,后半部说艺论学,不能自己,流于炫耀。有作家出版社195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张友鹤校注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5年周振甫节编本。

镜花缘

清代长篇小说,李汝珍晚年的作品。原拟写200回,结果只完成100回。前50回写秀才唐敖和林之祥、多九公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唐小山寻父的故事:女皇武则天在严冬时节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当时百花仙子不在洞府,众花神不敢违诏,只得按期开放。结果百花仙子同众花神被罚,贬到人世间。百花仙子托生为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仕途不利,随妻兄林之祥到海外经商,见识到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野草仙花,野岛怪兽,并结识了由花仙转世的十几名美丽女子。唐小山改名唐闺臣,上船回国应考。后50回写武则天开科考试录取百名才女。这些才女多才多艺,琴、棋、书、画、赋诗、音韵、灯谜酒令等在庆贺酒宴上尽兴表演。唐闺臣二次出海寻父。最后写徐敬业、骆宾王等人的儿子起兵打败武氏军队,从而中宗继位。小说内容庞杂,涉猎的知识面很广,作品颂扬女性,嘲讽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作者借想象中的“君子国”表现他的社会理想。

镜花缘

清李汝珍(1763—1830)撰。李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县)人。他读书不喜欢作八股文,因此未得过什么功名。一生多在江苏海州生活。他博学多才,当时就颇有诗名,尤精于音韵学研究。刊行的著作,除《镜花缘》外,还有《李氏音鉴》五卷,《字母五声图》一卷,《受子谱》等。《镜花缘》为长篇小说,共一百回。内容是写唐朝武则天当政之后,诏令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抗,结果被上天贬谪人间,变成一百位才女的事迹。全书可分前五十回和后五十回两部分。前五十回写唐敖、林之洋和多九公到海外经商游览,游历三十多个国家所见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景象。后五十回写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了一百名才女,设“红文宴”,众女在宴会上表演书、画、琴、棋、医、卜、星相、音韵、算法等才艺的事迹。前一部分写唐敖随妻弟林之洋游历海外的见闻是全书的精彩部分。通过对这些国家风土人情的叙述,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社会文化的思想。如在 “女人国”中,“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外事。”主张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作者笔下的一百个女子都是有胆识、有才干,武艺超群的巾帼英雄,对于她们的热情歌颂,是对女子长期被压迫的历史的批判,是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伦理的否定,表现了极鲜明的民主思想。小说对现实的批判,以辛辣的笔调,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如“白民国”装腔作态的老学究的不学无术,“淑士国”人个个儒巾素服,满口 “之乎者也”的迂腐,“无肠国”富翁用粪当饭供应奴仆的刻薄,“两面国”人的势利,“结胸国”人的好吃懒做,“豕喙国”人的扯谎,“犬封国”人的长着狗头,“长臂国”人的贪吝自私,“黑齿国”考场的营私舞弊等描写,构成了一幅生动而形象的封建社会丑恶的风俗画,有力地抨击和讽刺了当时社会科举以八股取士,假斯文的酸腐气,迷信风水、属相以及富人的贪婪吝啬和奢侈浪费等弊端。《镜花缘》的想象力很丰富,作品出现的几十个类乎神话的国家,其材料皆来源于 《山海经》,但它的内容经过作者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奇异的幻想和大胆的夸张进行创作,因而形成了它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但《镜花缘》还有不少落后思想,如宣传节孝观念和因果报应,并通过“镜花缘”来说明人生的虚幻,戏诫人们逃避现实等等。结构上也显松驰,故事与故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注重刻划人物性格,众才女的个性不够鲜明。书的后半部有二十多回是写琴棋书画、医卜韵算和灯迷酒令等“各种百戏之类”,大量的专门知识的议论,炫耀才学,破坏了情节的连贯性,冲淡了小说的意味。所以鲁迅批评他:“于小说又复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版而不能自已,则博识多通又害之。”(《中国小说史略》)这个看法是中肯的。《镜花缘》的版本,大体上分歧较少,最重要的版本为“原刊初印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今本有1955年作家出版社张友鹤校注本和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校注本。

《镜花缘》

清代白话长篇小说。李汝珍(约1763~约1830)作。全书一百回。前半部写武则天诏令百花寒冬开放,众花神不敢违抗,但开放后即遭天谴,贬谪为100个女子下降人间,为首花神托生为唐敖之女唐小山。唐敖因事贬官,看破红尘,游历海外四十余国,入山不返,唐小山出海寻父,不遇而归。后半部写武则天开女试,众花神托生之女子皆赴试中才女,设“红文宴”,在宴席上弹琴赋诗,行令论文,各逞其才。全书通过海外虚幻世界的描写,对现实世态人情多有讽刺和揭露,通过对女子才华的称扬,表现出一定的民主思想。而且想象丰富,境界新奇,颇具传奇色彩,语言幽默风趣,亦具可读性。但故事情节前后不协调,后半部流于炫耀学问才艺,罗列材料,呆板枯燥,破坏了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形象也不鲜明。

《镜花缘》

长篇小说。清代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松石,今北京人)作。100回。叙述唐敖等人游历海外的见闻和唐闺臣等100名才女的故事。借用异域社会风习,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丑恶现象,并着重赞扬了巾帼奇才的有胆有识、博学多才,表现出同情妇女、尊重妇女,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作品前半部以浪漫主义手法,描绘海外幻境,寄托着作者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比较精彩。后半部作者则炫弄才学,罗列堆砌,显得结构松散,缺乏小说意味。作品追求构思新意,未能着意刻画人物性格,往往代之以封建说教,又有面壁虚造之嫌,故文学价值不高。但在清朝后期,则是惟一可称道的小说。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