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长恨歌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长恨歌唐白居易的七言古诗。作于元和元年(806),时作者任周至县尉。全诗840字,主要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托名“汉皇”,实指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于先天元年(712)即位,在位40余年。杨贵妃,乳名玉环,弘农华阴人。开元二十三年(735),册封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妃。二十八年,玄宗度她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载(745),被玄宗册封为贵妃。诗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始,写杨家女由于“天生丽质”,被君王选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从此迷恋于骊宫的寻欢作乐。结果,“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兵破潼关,玄宗仓皇奔蜀。当他们西行至马嵬驿时,六军不发,杨贵妃死于马前。“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以下以形象的描绘渲染君王对杨贵妃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后请方士招其魂魄,并见之于海上仙山。贵妃以旧物表深情,寄去钿合金钗。然而他们不能重新团聚,只能永远分离。诗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作品有现实依据,但它毕竟是文学作品,有艺术虚构,还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作品里所写的李杨爱情悲剧,富有艺术魅力,深切动人。这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 067 长恨歌清唱剧。韦瀚章词,黄自曲。作于1932年。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内容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歌词为十个乐章。音乐只写了七个乐章(缺第四、七、九三章): 一、《仙乐风飘处处闻》(混声四部合唱);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部合唱及女高音、男中音二重唱);三、《渔阳鼙鼓动地来》(男声四部合唱);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声四部合唱);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八、《山在虚无缥缈间》(女声三部合唱);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部合唱及男中音独唱)。1932年10月22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演奏会首演了其中的《仙乐风飘处处闻》、《渔阳鼙鼓动地来》、《此恨绵绵无绝期》三个乐章。1934年7月音乐艺文社所编《音乐杂志》第三期发表了《山在虚无缥缈间》,在这个乐章中对音乐的民族风格作了探索。全部七个乐章首次发表于1943年5月重庆《音乐月刊》第二卷第一期的“长恨歌专号”。1972年林声翕补写了四、七、九乐章。1988年7月中国广播合唱团参加在日本宝冢吊举行的第五届宝冢吊国际室内合唱比赛,女声合唱演唱《山在虚无缥缈间》等获金牌奖;男声合唱演唱《渔阳鼙鼓动地来》等获银牌奖。 长恨歌黄自曲,韦瀚章词。作于1932年,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三省,面对亡国的危险,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主义。民愤四起。作者出于对当时统治者的鞭笞,以借古讽今的手法写了这部清唱剧。歌词是根据元曲“长生殿”及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写成的,共10段,每段都用白居易原诗中的诗句作标题。❶仙乐风飘处处闻。 长恨歌长篇叙事诗。唐白居易作。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前半直露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半则以充满同情的笔调写唐明皇的刻骨相思,由讽刺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作品想象丰富,虚构处也作精确描绘,语言优美,声调谐畅,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是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名篇。后世戏曲如元白朴《梧桐雨》、清洪昇《长生殿》等均取材于此。 《长恨歌》唐代诗歌。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今山西人)作于元和八年(806年)。载《白氏长庆集》卷十二。当时诗人任盩厔县尉。此诗是他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是白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该诗的主题有两重性:既有讽喻,又有同情。诗的前半以“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头,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可谓“长恨”之因;诗的后半,作者以充满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从而使诗的主题由讽喻转为对他们忠贞专一的爱情的歌颂。可谓“长恨”的正文。在客观效果上,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喻,着力刻画唐明皇的相思之苦,可见作者对这个“五十年太平天子”的矛盾看法。艺术上前半写实,后半则运用浪漫主义幻想手法。情节自具首尾、曲折离奇;人物形象完整鲜明、栩栩如生。音律上则发挥了乐府歌行的特点,流畅匀称、优美和谐。抒情、写景和叙事融合无间。缠绵悱恻,宛转动人。这些特殊的艺术魅力,使无数读者无不为之倾倒,誉之为“绝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