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门第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门第中国封建时代地主阶级家庭的等级。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各郡推选有声望者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为九等(九品),供政府选拔官吏时参考。初期依据“唯才是举”原则。但是由于地主阶级在各地方掌握着实际权利,“中正”的人选只能由他们担任,选择士子的范围自然不出地主阶级家庭,特别是世族豪门。到司马懿当政时,已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显贵的高门和卑庶的寒门界限分明,彼此不相往来。这种制度造成政治的腐败。隋朝以科举考试代替九品中正制,旧的门第区别基本上消除,但又形成以当时官爵大小区分门第的标准,而门第观念则以更顽固的方式存在下去,反映在婚姻家庭方面,主要是“门当户对”的观念,对社会各阶层有普遍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