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闻一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09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家骅,后改为多、一多、亦多,字友三。湖北浠水人。自幼爱好诗歌美术。少年时曾在武汉上学。1913年入清华大学。“五四”时曾为该校学生代表,并于此时开始写白话诗。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美术,兼及诗歌。次年出版前期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专校长,并加入“新月社”和国家主义派的“大江社”。1928年参与编辑《新月》杂志和《诗刊》,曾去武汉、南京从事教学和文化活动,同年出版诗集《死水》。1932年回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抗战爆发后,到北大、清华和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昆明的西南联大执教。日寇投降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等职。1946年7月,他于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遇害后发表了痛斥国民党法西斯专制统治的演讲,不久遭暗杀。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新格律诗派的主要倡导者。开明书店1948年即出版过 《闻一多全集》。 闻一多1899—1946Wen Yiduo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出国赴美留学, 专攻绘画, 同时研究文学、戏剧。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至1937年,先后在上海政治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和清华大学教书, 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1937年北京沦陷, 随学校到长沙, 又从长沙到昆明。1938年, 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大,改为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中文系任教,主讲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学史。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民盟支部宣传委员兼 《民主》周刊社社长。抗日战争期间, 由于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反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运动影响下, 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利用讲坛、报刊,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如针对蒋介石的 《中国之命运》, 发表了 《复古的空气》; 针对国民党的投降主义,发表了《人民的诗人——屈原》;针对国民党报刊欺骗人民的行径,发表了《愈战愈强》等。1946年7月11日, 民盟负责人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后, 于15日发表了著名的 《最后一次讲演》, 斥骂国民党反动派。当天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闻一多1899—1946Wen Yiduo现代诗人,文史研究家。原名亦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一个书香大家族。 闻一多1899—1946Wenyiduo现代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后改名一多,湖北浠水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0年7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此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2年留学美国, 1925年回国, 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27年起在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2年回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并从事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著有《楚辞校补》、《唐诗杂论》、《神话与诗》等专著,得到学术界的称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 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当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的代表作是诗集《红烛》(1923)和《死水》(1928),这些诗作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感情炽热深沉,想象丰富神奇,韵律和谐,结构严谨,具有沉郁奇丽的特点。形式多为自由体,前期的作品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 对我国新诗格律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闻一多关于诗歌理论的论著有《诗的格律》、《律诗底研究》,在理论上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艺术途径。他的诗影响了不少后人。闻一多的著作收入《闻一多全集》 (4册8集, 开明书店1948年版)。 闻一多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1899年,卒于1946年。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闻一多于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在学习期间便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曾担任 《清华周刊》、《清华学报》的编辑。“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闻一多积极投入其间,并开始新诗的创作。1922年,闻一多大学毕业以后赴美国留学,曾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同时钻研外国文学。1923年,闻一多在国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诗集一经问世,便立刻引起国内诗坛的轰动。1925年,闻 一多回国以后,创作了爱国诗歌《长城下的哀歌》、《我是中国人》、《洗衣歌》等。这期间他担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与徐志摩等人一起在 《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周刊”,举行读诗会,提倡诗朗诵。1927年,闻一多应邀去武汉,担任革命军总政治部艺术股股长。同年秋天,闻一多来到南京,担任中央大学外语系主任。1928年,闻一多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同年3月,与徐志摩等人一起筹办 《新月杂志》,并加入新月派。从1928年开始,闻一多转向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同年秋天,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1930年,出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1932年,闻一多来到北京,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这期间他先后发表了 《诗经新义》、《乐府诗笺》、《楚辞校补》、《唐诗杂论》等一系列论文与著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闻 一多随校南迁,曾先后担任长沙临大和西南联大教授,并撰写了大量的斥责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文章,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和黑暗统治。1944年,闻一多加入民主同盟,并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省支部宣传委员兼 《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参加追悼李公朴大会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投身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成为一位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他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诗人和学者,为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留学美国,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很大。曾加入清华文学社和新月社。著有新诗集《红烛》和《死水》。提出著名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歌理论,并在创作中以音调铿锵、色彩丰富、形式严整的诗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学术建树卓著。后因反对国民党腐败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1899—19461943年后,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遗著有《闻一多全集》。参见“文学”中的“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民主战士。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湖北浠水县人。出生在“世望家族,书香门第”。1912年冬,闻一多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担任过学生会秘书。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文学和戏剧。1922年与梁实秋合著《冬夜草评篇》。192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1928年1月又出版了在当时的诗坛颇有影响的诗集《死水》。《红烛》、《死水》是他的代表作。1928年3月,闻一多参加了新月社,编辑《新月》杂志和《诗刊》,发表长诗《奇迹》。1932年秋后,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到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2月,他参加临时大学生的“湘黔滇旅行团”,步行3500华里到达昆明,沿途看到的悲惨情景,对他思想的进步颇有影响。1938年5月“临大”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任教授。这期间,他不仅研究了《诗经》、《楚辞》、《乐府》和《神话》,还研究了文学的起源,发展及文化人类学。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广泛,立说新颖翔实,贡献很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3月出版的《楚辞校补》,是他10年研究的结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3年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现实下,开始学习新哲学,向革命队伍靠拢。短短的时间里,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民主战士,其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 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杰出的民主斗士,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原名亦多,字友三,友山,湖北省绵水县人。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当选为 《清华周刊》 总编辑,兼任 《清华学报》 编辑。1922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返国,到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1926年夏应邀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1927年到南京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0月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开始系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到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临时大学,任临时大学教授,12月,参加学生和教授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入滇。1941年任西南联大国文部主任。1940年,与华岗、吴晗、楚图南等十多位教授一起参加西南学术研究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原名亦多、家骅。生于湖北浠水一“世望家族”。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后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同时开始发表新诗和探索新诗理论。1922年赴美留学,次年出版第1部诗集《红烛》,抒写对祖国的深沉思念和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歌应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1928年出版的第2部诗集《死水》,诅咒“死水”般腐臭丑恶的现实,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艺术上句式整齐,画面色彩浓重,音韵格律和谐,创造了一种深邃渺远的意境与雄劲凝重的风格。此时还写有《〈女神〉之时代精神》等一系列诗歌理论与评论文章,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8年后主要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执教,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撰有多种学术价值极高的专著。“皖南事变”后积极参加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不幸于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闻一多 (1899—1946),杰出的民主斗士,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原名亦多,字友三,友山,湖北省绵水县人。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当选为 《清华周刊》总编辑,兼任 《清华学报》编辑。1922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返国,到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1926年夏应邀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1927年到南京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0月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开始系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到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临时大学,任临时大学教授,12月,参加学生和教授组成的 “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入滇。1941年任西南联大国文部主任。1940年,与华岗、吴晗、楚图南等十多位教授一起参加西南学术研究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号友山,后改名多,笔名一多、亦多,湖北省浠水人。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留学,主要学习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1923年在国内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应邀去武汉任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股长,同年秋,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3月与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月刊。同年出版诗集《死水》。后主要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1930年6月,青岛大学成立,闻一多应聘任该校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负责教授名著选读、文学史、唐诗、英国诗歌等课程。其间写了长诗《奇迹》、散文《青岛》,并着手研究杜甫。1932年夏,到清华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大”任教八年。其间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运动,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不妥协的斗争。1946年7月 11 日,中国民主同盟负责人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15日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愤怒指责、痛骂反动派,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1948年,他的著作由朱自清等人编成《闻一多全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联书店等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闻一多选集》、《闻一多诗文选集》、《闻一多全集》、《天问疏注》、《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